狂放任性
仗義執(zhí)言
一一一一一一一
◤與山巨源絕交書◥
三國·嵇康①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jié)也;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見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②,蓋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yè),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③也;己嗜臭腐,養(yǎng)鴛雛以死鼠也。吾頃學養(yǎng)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無為為貴。縱無九患,尚不顧足下所好者。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途窮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于溝壑也。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④,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
注釋
①嵇康:(約224—263),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因得罪鐘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②桷:(?jué絕 )屋上承瓦的木條,它是直的。
③文冕: 飾有圖紋的漂亮帽子。
④悢悢:(liàng 亮)悲恨。
這是“竹林七賢”嵇康的著名散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一個片段。僅是只言片語,就能夠讀出嵇康其人真,其文切。
后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一語中的。
我們嘗試著回憶一下近兩千年前的那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把整個魏晉時期稱作亂世。因為那個時期,政權紛爭、朝代更迭、永無寧日。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要如何自處,是一門大學問,有的人把自己灌醉,而有的人則長嘯喚人清醒。
在魯迅先生的那篇精辟論述《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論及了“魏晉”時期風骨與當時的“文學自覺”。什么是自覺?就是自發(fā)的一種覺醒,是沉睡或醞釀了良久之后的一次集中的爆發(fā)。
嵇康雖不可避免地生于亂世,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政治漩渦。可是,他也有他的爆發(fā)和自覺。他“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
在嵇康看來,直的就是直的,彎的就是彎的,天性使然。
我暗自忖度,深受玄學與老莊思想影響的嵇康,大抵是不會把自己的性命看得比天高、比海闊。
他任性地寫下這篇“戰(zhàn)斗檄文”,其實是向當時的當權派——司馬昭集團發(fā)起的怒吼和咆哮,怎料火藥味太重,遭來殺生之禍。
據說嵇康處刑的那天,三千太學生請愿,處刑臺里三層外三層圍著被他喚醒的良知靈魂,而他早把死生置之度外,只是瀟灑地撫琴而奏,一曲《廣陵散》之后,眾人泣涕如雨。
在劊子手刀落前一秒,嵇康淡淡說了一句:《廣陵散》于今絕已。
今人聆聽到的琴曲《廣陵散》想必不是嵇康所彈奏的那個版本了。
可是,每每聽到這“后人復原”的忽緩忽急的琴曲,憶及那些任性而又灑脫的靈魂,一個又一個可愛的人便會一一復原在我的眼前……
在寒冷的夜晚想到他們,心中被喚起的竟是仗義、不羈、自在、灑脫的力量,然后我會對你說出這樣的祝福:
愿你一生仗義執(zhí)言若嵇康,放蕩不羈如七賢。
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