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剛剛完成各科的大作業,全班三十多個人就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廣州,廣深兩城一個星期的見習下來,感想頗多,一是覺得廣深設計行業的發展土壤和氛圍真的是二線城市難以企及的,估計就只有北京能有相同的設計環境了吧。二是除了感慨,對于設計也有了更深刻地思考。
第一天,一夜的煎熬之后,火車終于駛進了廣州站,下了車、走過通道、站在火車站廣場上,人流滾滾,可我還有點兒蒙。通宵硬座的待遇也是自己選的,怨不得人,所以第一站去許創創設計公司時整個腦仁兒都不屬于自己了,慶幸自己當時還有一點殘存的意志強留下來了一些重點:
空間設計,燈具設計,這是這家設計公司的主要業務內容。
關于空間設計,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設計類別,沒想到在廣深空間設計的市場非常龐大,我們去的每一家設計公司都會把空間設計放在主營業務類別中,之前在我眼中空間設計是并不吃香的,畢竟現在在電子商務的壓迫下,實體經濟舉步維艱,固定店面的裝修設計需求也愈發減少,再加上各類展覽的展臺設計,讓人覺得這是個看天吃飯的行業,可顯然事實和我猜測的并不一致,市場需求不大也許并不代表這錢難掙,不管餅有多小,相關資源少也讓服務提供方有足夠的利潤可圖。
關于空間設計更多是從心理學和美學角度出發的,我自己總結了下面這幾點:品牌產品契合度,展示的層次感和最優化的視野。
整個空間的設計風格是需要和品牌相契合的,這點毋庸置疑,這其中需要考量的點和產品設計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色彩,肌理,溫度,形態等等,而且比起產品的外觀,整個空間里的元素由于體量很大,所以更容易暴露設計上的缺陷,有些設計失誤在產品上的體現也許只是讓人覺得不合適,可放大后就一個字——丑。
展示的層次,同樣地去和產品設計類比,我想比較合適的是交互設計,產品的交互設計講究得最多的是手和產品的交互,可是這里的交互是空間和眼睛的交互,介質不一樣可原理一致,都是控制使用者的心理活動,空間對于其中內容的展示的層次感非常重要,主要的展品在視野最開闊的地方,再往里的展品不能和主展品混淆但是要讓觀看者看見,怎么辦?可以通過展品本身的形態合適安排位置,也可以使用各類視野可穿透的隔斷進行分割,這只是我對當天前輩演示時的一點印象,相關方法應該還有很多。
最后是最優化的視野,這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整個空間的視野不夠開闊、不足以讓觀看者對立面的內容一目了然,那就算做的再好看我想也是沒用的??臻g設計的難點應該就是在保證整個層次感的同時又不會把空間完全分隔開來。
燈具設計——看起來然并卵的功能,究竟是剛需還是設計師的一廂情愿?產品設計不是設計出一件完美的產品,是需要契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上面一段是我的兩點小思考,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簡單的功能堆砌和產品融合的套路,例如臺燈和太陽能電池的結合、臺燈和盆景的結合等等,首先我表達自己對這類無腦堆砌設計的態度是十分反感的,也許有人會覺得上面的兩個例子還不錯,但是我在這里也不想展開說究竟是哪里不好,實習報告的篇幅過萬字也不好。但是奇怪的是,市場對這類并不優秀甚至很局限的產品卻有需求,所以我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類設計究竟是剛需還是設計師的一廂情愿?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很多半吊子設計師很喜歡這種簡單粗暴拍腦門的設計,因為他們并沒有將需求問題深化下去的能力,所以這個不談。說說市場,我在美國呆過幾個月,很遺憾沒有見過國內很常見的那種塑料材質、各種折疊還有花里呼哨功能的燈具,我覺得這和消費者層次有很大的關系,國內的消費者大多都沒有對自己需求的清楚認知,他們對產品的需求通常是被廠商牽著鼻子走的,在廠商說了算的市場里,誕生畸形產品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就算是一切我說了算我給你什么你就用什么的蘋果,之前不也有過很多失敗作品么,更何況國內的普通廠商。舉個同樣是燈的例子,淘寶里很多夜間閱讀燈,我用過兩款,及其難用,一個床頭臺燈或者kindle能解決的事情,非要弄出一個不成熟的產品,讓人扼腕。
但看到其中很多燈具,我也想到了第二個問題,設計師的工作不是設計出自己心里最好的產品,最重要的還是契合用戶的需求,如果要我設計一款臺燈,我自己肯定是喜歡用木質或者金屬,然后表面處理會十分現代化或者復古,線條簡潔或華麗,不同的風格搭配不同的使用環境。塑料我是絕對不會考慮的,但是這是種十分錯誤的想法,塑料材質也能做設計,因為客戶需要,各種折疊也可以加入設計中,因為客戶需要。其實也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設計師不是為自己做設計。
下一站是廣州美術學院的畢業展,路上有接近一個小時也抓緊時間補了補覺,下車后自然滿血復活。去過很多有名美術館,也很想看看國內設計名校的作品,所以我很認真的把每層樓都掃了個遍,當時比起在專業美術館參觀時學習的心態,這次我更多的從一個批判者的角度來看這些設計,即使我自己并不一定能做出同等優秀的設計哈哈哈~不過看下來總的來說有失望也有驚喜。
喜歡玩概念,忽視了產品本身。喜歡玩光,這點和我很像。有很多借鑒出現。好像他們并不是很擅長除了家具之外工業產品的設計,造型能力強卻在產品其他特性的把控上稍差。
上面是動筆之前的提綱,發現學生做設計的通病就是喜歡給產品強加內容,以前寫過的文章里說過這個問題,這里引用一下:
關于這個產品最后還有一個論點想說說,畢業展里很多作品的講解里都在闡述自己如何表達一種情感或者是喚醒用戶的某種情感,我不知道他們的創作習慣就是從感情出發還是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的創意并不足以支撐一個產品而強拉感情這個點來為自己的爛作品洗地。一個好的作品只是從它的外表就能傳達作者的感情么?我們真的單從外表就能從這個作品里體會到愉悅輕松的感覺?我想他們也未必太把用戶的感情當兒戲了。我曾經在網上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優秀的設計師都是一群陰陽怪氣脾氣古怪的人。為什么會有這么一種說法?我覺得吧,因為人原始的情感和邏輯里本來就是非理性和無固定方向的,邏輯的擁有前提是擁有理性的思考能力,而這個層面永遠都是藏在理性身后的,設計師要掌握這個層面的情感,是非常需要心理學和設計上的功底的,這個就不僅僅是形態和功能上的問題了,時間空間情緒光影材料隨便列一條都能極大的影響到用戶的情感變化,僅僅從一個產品的外觀,某種操作方式或者功能上來做解讀顯然是欠缺考慮的。
第二點,對光的使用,我很喜歡用玩這個字,因為光的可塑性實在太強,光線和材料、結構的結合可以誕生出無限的可能,說著可能不帶勁,看看就知道了。
印象很深的是我竟然在這個畢業展里發現了疑似抄襲的作品,將加入顏色的透明樹脂和木材表面的溝壑相結合做出山水之感,和一家叫意外設計做的一套文具撞車了,只不過那位同學用的是綠色系的樹脂,意外設計用的灰黑色。諷刺的是,意外設計是一家廣州的設計公司,老板正是廣美畢業的。
最后一點體會就是:美術出身的設計師們對于造型的把控能力真是秒我們幾條街,有時候我們自己做的東西,花了很多心思可出來的效果實在是不敢恭維,太難看了......但是他們在對形態功能的結合上面卻容易出現偏差,有時覺得,一個優秀的設計師難以培養,那不同特長的人合作其實可能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時間來到第二天,上午參觀的是廣電運通,先參觀的是產品展示館,里面都是各個時期廣電運通的代表機型。
設計驅動和技術驅動,技術決定的是公司的產品是否有資格和其他公司的產品同臺競爭,技術的事情我不太懂,但是在技術拉不開差距的時候,決定是否勝出的多數時候會是設計。很可惜關于交互設計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設計師正面的回答。
上面還是動筆之前的提綱。關于廣電運通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這是個技術驅動的公司,但是卻依然重視設計,所以我挺喜歡這個公司的哈哈。關于各種ATM和點鈔機,內部設計肯定是這家公司的大頭,這點沒得說,把數錢這事做的又快又準還真是不容易。后面設計師和我們交流時講到的一個故事讓我有了上面那個感慨。一個日本的公司和廣電運通對一個項目競標,兩家的產品技術上是十分接近的,甚至日本方面對體積的控制更好,但是廣電運通設計師使用內置機箱的設計使整個裝置顯得十分輕巧,其實就是設計師的努力,讓廣電運通贏得了競標。所以我才覺得:技術層面決定的是產品的下限,設計決定上限。
不過還是很可惜,設計師和我們介紹了將所有柜臺業務自動化的ATM之后,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么多業務,需要的接口是非常多的,整個操作流程相當復雜,他們是怎么在一塊面板上塞進這些功能的,并且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用戶使用時不犯迷糊。這個系統的設計絕對值得學習,可惜,講解的設計師沒帶材料,沒有展開講。
當天下午的目的地是百利家具廠,第一次參觀大型工廠的廠房,給人的震撼還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廠房內部環境和生產線流水化等幾個方面,從環境保護的出發點來說,我是希望市場能夠淘汰小作坊式的工廠,鼓勵廠商增大體量的。只有這樣產品質量和環境友好度才能提升。畢竟工廠體量很小的時候沒多少人會在環保上投入,但是一旦成為了大工廠,那這些問題都是不得不面對的了。
接下來是參觀百利的展覽廳,最大的體會就是,和之前看到很多設計不同,同樣是加入一點小聰明,百利的設計師的小點子并不會讓整套家具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使用中卻處處是細節,加入了很多友好的功能或是保護措施。覺得這才是對已有產品進行設計的正途,不隨意改造已經非常成熟的外觀,不去做功能的堆砌,只是從細節入手,把產品打磨得更加好用,比如45度的柜子邊緣,可移動和組合的理線系統等等。后來夏天某個周末看一期在阿里巴巴拍攝的節目時,想起了阿里巴巴的整套辦公設備都是百利提供的,仔細一看,確實那些改造的細節利用率非常高,讓人不得不服。
但是在交流會上有個小問題沒有提出來,因為想了太長時間想好的時候提問已經結束了。一直想知道有些人的設計偏向于思考功能形式的統一和結構的合理,有些人的設計則在外觀上下盡功夫,我們知道這兩者最好是能相互結合,但是這需要長久的訓練,能掌控熟練之后設計技巧就十分嫻熟了。我們平時應該如何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呢,畢竟設計師是容易活在自己設計中的人,我想這一定不是別人說的多練多看那么簡單,就算是外觀設計也一定是有規律和經驗可循的。
在廣州的最后一天,去了廣州工業設計園和浪鯨衛浴。雖然這個設計園離真正完成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可是有總比沒有好,看了規劃后希望這里會成為設計勝地,反正在我們去的那天,覺得離愿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列館里的產品都不錯,印象最深的是魚骨椅,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撐性之外,也可以向兩邊自由傾斜,讓使用者能更方便地側身。然后在后面的老年生活館里面,我們看到了各種結構復雜宣稱為老年人設計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但是我個人對其并不是非常感冒,比如升降床和殘疾人馬桶等等,這些東西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有些甚至需要改造房間,所以我覺得這些產品需要出現的地方只有養老院和醫院等地方,根本不能用來民用,用于零售的老人生活用品必須擁有的特性應該是使用靈活,成本合適,堅實可靠,就像很多嬰兒用品一樣,說句不好聽的話,畢竟使用時長并不長。
離開設計園之后是廣州的最后一站,浪鯨衛浴,讓人受益匪淺的半天。一樓陳列的是各種馬桶,浪鯨在馬桶的研發上真的是下了大功夫,出水口的方向角度,內壁的結構、曲率和角度的變化都是經過很長時間實驗得出的成果,為的只是比過去節約一部分用水量,減少水在馬桶內的殘留,避免水花濺起等問題,雖然這會增加很多成本,但衛浴用品和之前的老年人用品不一樣,保有量大,使用時間長,所以必須有更可靠的質量、更好的使用體驗和環境友好度。二樓的各式龍頭和噴頭也是一樣,體現了工業設計的精髓,除了滿足了外觀的要求,更是在結構,體驗上做到了極致,我想大家影響最深的就是那個超薄的淋浴噴頭了吧,既美觀又解決了漏水問題,淋浴噴頭不再是擺設。
可是我更想討論的是極簡設計風格在衛浴中的前景,當時在交流會上就想和設計師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可在我想到這個得時候,早就輪不到我了,每次都這樣,腦袋還真是轉的太慢了點。我想的是,是不是衛浴一定要奢華的歐美風,以簡潔和功能至上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格和日本的侘寂風格發源地在衛浴上都沒能將自己的風格發揚出來,是不是就是說極簡風格在衛浴上就很難使用呢?在參觀中,我們看到了巴洛克的影子,也有泰國風情,中國風的衛浴裝修浪鯨也能玩得溜,唯獨不見極簡風。細細一想,斯堪的納維亞的代表宜家,日本和風的代表無印良品,在家裝設計中好像都在衛浴這方面涉及不多,一開始我還在想,是不是因為浴室這么個充滿生活情趣的地方,使用被稱作“性冷淡”的極簡風也許不合適吧,但是在網上搜索之后我發現其實極簡在衛浴設計中也非常合適。
可是可惜的是,很多國內廠家好像更擅長為土豪做設計,形狀和功能同樣花哨的浴缸,形態繁復臃腫的梳妝臺,各種仿銅復古的五金部件,無一不讓尋常百姓對其避而遠之。
也許這和廠家定位有關吧,所有人對自己的產品解說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我這是為高端人士、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人士做的設計。是啊,人對美好事物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設計師喜歡做高端產品,廠家也喜歡標榜自己是高端xx領導者,畢竟這樣的話品牌名氣起來之后消費者對這些名頭是毫無抵抗力的。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不知道多少廠商在往這條路上擠,在你成功之路上也少不了很多對手,那為什么不當初就放低身段去做中低端真正務實的產品呢,或者說,在真正成為高端品牌之后,為什么不放下身段去迎合普通消費者的錢包呢。關于到底要為誰做設計,值得思考。
至于之后?我們去了深圳,痛痛快快地玩了幾天,落了一身曬傷,兩手空空,去了三處地方,無一印象!
這次見習關于設計的部分已經差不多啦,其他的大可閉口不談。整篇文章頗為大言不慚,自己拿不出些好設計,批評別人卻頭頭是道,我想這應該和我將來不會繼續去從事產品設計有關吧,身在事外了談起設計自然口無遮攔。不過還是謝謝設計帶給我的思維方式。
最后,沒有 E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鄧木易 ?寫于宿舍床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