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成都,老友接待我。
“不是火鍋,不是烤串,是串串。”他路上反復(fù)向我強調(diào)。
當(dāng)然,對推門而入,滿口四川話的客人,就沒那么費事。只要問:“油碟兒還是干碟兒?”
在川渝之外,但凡涮個鍋子的吃法,都算是火鍋。比如,在我們無錫,吃個涮羊肉,是火鍋;吃個白菜、粉絲、貢丸,也算是火鍋。
東北亂燉
我在上海時,有朋友說“請你吃火鍋”,到了地方抬頭一看,是個骨頭湯火鍋,用來水爆肚。回到山東老家,吃個火鍋,結(jié)果上來一大鍋,有雞有肉吃完涮青菜,實在、真誠,就是不敢稱之為火鍋。
但是,一入了川渝,便不是那么回事了。就算是辣的汗流浹背,面紅耳赤,也得把不同的辣味分出個三六九等。
在川渝地區(qū),說吃火鍋,那是最正經(jīng)的:紅鍋翻浪,白鍋陪襯,給不擅吃辣又忍不住想嘗嘗禁果的諸位,預(yù)備著鴛鴦鍋。
雖然許多時候,我要吃鴛鴦鍋,會遭遇本地人無限嘆惋地遷就:“好好,鴛鴦鍋就鴛鴦鍋。”
吃火鍋,下料也是大盤端來。老練的吃客,看一眼紅鍋,就會點點頭,“你們老板是成都來的?”
因為重慶湯底,牛油普遍更厚,講究的店,下鍋之前,要一大塊牛油給客人過目,方才下得去;滴在桌布上,須臾便凝結(jié)為蠟狀;
所以在重慶紅鍋里吃蔬菜,是件極考驗技巧的事:一來蔬菜吸油,二來容易夾雜花椒;一筷蔬菜,可能比一筷肉都厚膩。
成都火鍋,湯底也放牛油,但正經(jīng)火鍋店,講究底料豐富龐雜,久熬才香。是為與重慶的區(qū)別。
牛油鍋底
冒菜
下料燙完,起鍋再吃的,是冒菜。冒菜是可以連湯吃的,于是沒有巨大成塊的牛油下鍋。
與麻辣燙有略微不同,“冒”在這里是動詞。準(zhǔn)備一鍋麻辣鮮香的湯汁,把菜用一個竹勺裝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鍋里煮熟,然后盛到碗里,順便再舀一勺湯汁,加入老板調(diào)制的各種調(diào)料。
冒菜原料不限,和串串香、火鍋類似,什么都可以冒,什么都可上桌。
麻辣燙
麻辣燙
川渝之外的城市,有這種法子:將食材處理成小塊、下鍋燙后撈起來裝碗吃,是為“麻辣燙”,縱橫中國東部各城市,雄霸宵夜半壁江山的麻辣燙。
以麻為主,伴隨著大量麻椒和剛出鍋的熱乎勁兒,也是大家對川渝美食的一種敬畏之情。
冷鍋串串
串串兒
將串串?dāng)R在鍋里,燙完起來吃的,是串串——粗看,算是火鍋的細節(jié)版本。食材都已經(jīng)被處理成很小的份量并穿在竹簽上。
你自己拿,然后放在鍋里燙熟了吃,一般帶油碟。當(dāng)然也有店家?guī)湍銧C好,再放到你的鍋里保溫的情況。
一張圖帶你看懂大家之間的關(guān)系~
不都是在一個鍋里,吃得我嘴里麻麻辣辣的東西嗎?
...
實際上,真不太一樣。
形式?jīng)Q定內(nèi)容,辣度決定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