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衫/文
[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迷戀風衣的理由:第一實穿,風雨無阻,舒適輕便;第二有型,無論內心多頹唐,腰帶一束,脊梁骨一挺,照樣玉樹臨風英氣逼人。如果非要說出第三個理由,那可能多半是——Burberry (巴寶莉)。
這個來自多雨英倫的品牌,160年來,曾為多少人擋風遮雨。現如今,它站在有生以來的巔峰,是風衣界的絕對偶像;在時尚大潮里,堅持著超高辨識度。
人們常有疑問,為什么有些偶像品牌如同著了“防腐劑”,時光帶給它們是氣質的沉淀而不是“殺豬刀”?如果你去細究它們的來時路,定會驚嘆其厚重歷史如同情節曲折劇情跌宕的諜戰片。160年來,Burberry并不是每一次決策都是正確無誤。去年今年,他們還在努力合并那些模糊的副線,還自己一個清晰的面貌。
每一個商業組織都如人類一樣擁有生命,有起點有終點。你要反抗這個自然規律想得永生,就好比要鳳凰涅槃重生,而且不是一次性買賣。重生,意味著這個新鮮生命帶著前世的烙印;永生,意味著生命軌跡在向上的趨向上還要不斷輪回。
對于一個企業或者品牌來說,能夠不斷為之注入新鮮血液和靈魂,驅動其向上不敗的動力在于:不斷創新。這里又有兩層意思。其一,有清晰的創新構想,比如新發明新技術;其二,有推動創新的眼界和魄力,即行動力。
———————————————————————————————————
每一個有點歷史的品牌,大概都能說出幾個創新故事。防水透氣的華達呢面料的發明,第一件風衣的誕生,闖入女裝世界,經典Burberry格子現身。。。這發展史,本身就是創新疊現的版本。但我今天不說老故事,想嘮嗑的是這個品牌近年來在社交平臺上翻騰得風生水起的買家秀。
回到十年前,社交媒體繁榮伊始,這波浪潮將眾多品牌堵到分化的路口。“Do or die!” 2006年,Burberry新任CEOAngela Ahrenz 和創意總監 Christopher Bailey 在聚焦數字化策略的關鍵問題上沒有遲疑。
然而,加入Facebook,有了自己的帳號和頁面,難道就意味著你已經成為社交平臺上的商業達人了?坊間流傳著這樣的疑問:不斷刷社交存在感和商業價值之間,究竟隔著何方神圣?
不僅Burberry,他家對手,其他眾多品牌,都在這波網浪里迷茫。
2009年,一邊是逐年遞減的增長率,品牌有老化危機;一邊是Facebook用戶迅速膨脹過億,數字每日在發酵。危機和機遇在周旋。
分水嶺。Art of the Trench (風衣藝術),一個面向顧客開放的社交平臺,鼓勵顧客上傳買家秀圖片,并有鏈接鼓勵轉發各大社交媒體。Burberry 團隊終于找到游水的感覺,拐到他們想要的鮮明而獨特的(distinctiveand unique)不尋常路: 通過創新的有創意的方式,增強與顧客的互動,提高顧客參與度;小心翼翼地在吸引高端客戶和發展年輕未來客戶之間平衡,以達到目標顧客逐漸年輕化、品牌年輕化。
買家秀,作為內容營銷的一種手段,是雙刃劍。顧客上傳的圖片,能否準確表達品牌的形象?如果你現在立馬去翻Artof the Trench這個平臺,你會一愣:這不是賣家秀嗎?是的,Burberry自家控制著整個平臺買家秀的觀感,因為這是一個他家自有的獨立社交平臺。
——————————————————————————————————
確切地說,這個買家秀平臺是眾包內容(crowsourcing content)結合品牌策劃內容(curatedcontent)的獨特組合。
首秀照片出自斯科特·斯庫曼 (Scott Schuman)之手。沒錯,就是紅得發紫、傳說月瀏覽量過百萬的時尚博客The Sartorialist的主人,前服裝設計師,時尚街拍達人 。其街拍作品真實、有質感,凸顯時尚,不跟潮流(過幾日可以專門寫一下這位能人)。受Burberry團隊邀請,斯科特·斯庫曼花費幾個月時間行走世界各地,從威尼斯,到柏林,到多倫多。。。共拍攝了一百位穿著Burberry 風衣或外套的人們。這一批圖片,上傳Art of the Trench后,成了模范版本,預設了整個平臺圖片的基調。
聽聽斯科特·斯庫曼在The Sartorialist上如何評價這次經歷:
“我不得不承認,在與各大品牌的所有合作中,這次合作最合我意。Burberry 團隊給予我的自由與支持,令我受寵若驚。要知道,他們是那樣小心翼翼地守衛著自己的創意輸出渠道。他們唯一的要求就是主題要多樣化,這是我非常樂意嘗試的。”
——————————————————————————————————
另一個新鮮的嘗試是,線上平臺與世界各地本土化的線下公關推廣活動有機互動。
比如2013年“風衣藝術”展上海站活動。當時Burberry邀請中國知名時尚攝影師許闖掌鏡,拍攝超過五十位來自娛樂、商業、體育等各行業精英和年輕創意者。他們身著Burberry,以上海各著名地標為背景,將中國年輕一代精英的各種氣質,毫無違和感地搭上英倫風。這組照片在今日Burberry官網的Art of the Trench平臺上依然極具吸睛度。
當日線下展覽和上海站圖片的拍攝,積聚一定的話題,配合著線上各本土化平臺的熱辣登場:新浪微博的風衣藝術專屬平臺推出,還有Burberry官方微信平臺上線。
這所有動作的整合,全是為了攪動風衣愛好者參與互動的熱情。所謂互動分兩層次:其一鼓勵現有顧客上傳身著風衣的照片,其二激發現有顧客和年輕的未來潛在顧客轉發評論照片。既維護現有客戶群關系,又吸引年輕化的新客戶。
這樣的活動巡回世界各地,如中國臺北、韓國首爾、巴西里約、美國洛杉磯。。。每到一處,卷起一處的話題,其官方YouTube上至今留存瀏覽量過萬甚至過百萬的活動視頻。
而在Art of the Trench這個平臺上,無論是策劃性的時尚攝影師的圖片,還是顧客自發上傳的圖片,在視覺整體上都體現了Burberry期待的效果。
在話題度上,The Sartorialist上的熱議,各種Facebook和Twitter的轉發量,都循著Burberry團隊預期的方向吸引著其目標客戶群。
有一個精巧的設計細節是,在每一張上傳圖片上,無論出處,都標明款式并附有鏈接到官網該款式零售頁面。是的,建立社交平臺的終極目的肯定不是社交本身,商業的目標始終是要走向盈利和增長。
檢驗Art of the Trench運作效果的最直接數字是,Burberry官方Facebook在Art of the Trench上線一年后,圈粉百萬,是當年奢侈品牌中的翹楚。
檢驗其效果的終極數字是,在其上線后,Burberry年年銷售率都增長50%,成了數字化營銷策略的經典成功案例。
[圖片來自The Sartori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