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龍》正在上映,混了幾年的王晶終于在票房壓力下正經起來。這幾年的香港制作,電影里依然是警匪劇居多,但也在慢慢變,出現了《一念無明》這樣切實關注當下香港的電影。而電視劇的改變,更為明顯。
《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一出現,就刷新了很多人對港劇的認知,林保怡還是那個林保怡,卻和10余年前《金枝欲孽》里的御醫孫白飏完全成了兩種人。2017年的《瑪嘉烈與大衛 前度》,延續了《綠豆》的風格,在格子間自己帶午飯的他們很有代入感。
印象里的TVB或者亞視,多是“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開心”這樣的經典臺詞,以及警察、律師、醫生為主的職業劇,很多性格鮮明的形象扎根在內地觀眾心里。但就像毒舌電影曾經評價過的,港劇大概成也是此,敗也是此。
傳統的港劇正在老去,這是事實。為香港回歸20年,獻禮劇《反黑》開播,演員也由人氣很旺的陳小春挑大梁演“鳳凰”。 “山雞變鳳凰”或許是導演有意為之,但“山雞哥”的確是回不來了。
再看《反黑》,不論是情節還是演員,都沒了當年看TVB警匪劇時的中二。1967年出生的陳小春要和1991年出生于湖北的陳雅婷搭檔演情侶,盡管春哥很顯年輕,但二人在一起還是有違和感,遠不如他和鄭希怡站在一起讓人看的舒服。
這部劇目前只播出了多一半,在長期精選推薦的優酷有5.4億次播放。盡管有李燦森、陳惠敏,甚至柯有倫等人的加入,但整部片子,不論是講“匪”的部分,還是講“兵”的部分,盡管故意“做舊”,也沒了以往港片的靈魂。
香港年輕演員紛紛到內地發展,造成香港本土演員流失是一個方面,但原本的套路和模式不能再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盡管沖著歐陽震華,還是去看《情逆三世緣》,但半集以后就放棄了,老去的不止是歐陽震華和關詠荷,還有港劇的套路。看著兩人在《情》中的演出,明白這是二人在TVB無新人可用之下的無奈之作,但還是感慨,《陀槍師姐》系列里的朱素娥(娥姐)和陳小生只屬于千禧年前后。
同樣是歐陽震華主演的《一屋老友記》以及江美儀主演的《親親我好媽》是近幾年TVB劇中少有的口碑還算可以,或者說少有的內地觀眾知曉度較高的港劇。劇情還是港劇的老味道,也意味著老套路——親情和講道理。
這兩部劇也在盡量貼合著當下的香港,比如《親親我好媽》中江美儀飾演的“虎媽”,就是在香港競爭環境下的全職媽媽。當然不得不說,這部劇比《虎媽貓爸》中趙薇塑造的角色強了太多。
港劇近幾年關注度越來越少,除了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因。比如某些港劇會因為某些畫面、臺詞涉及敏感區域而下架。例如2014年黃宗澤主演的《點金勝手》,仍記得當時卡在16集不再更新,原因是在后面兩集中,股民抗議時掛在路邊的橫幅中有“不和諧”的字眼。是不是這短短幾秒的鏡頭讓其停播不得而知。除此之外,在港劇《女警愛作戰》中,還有一集是香港本地孕婦游行,抗議內地孕婦占用醫院資源,導致自己只能在過道生孩子等問題,當時還有一個內地孕婦和她們對罵,女警主角在調解時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彈幕表示:這就是無法在內地上映的原因。
不論是什么原因,越來越少上乘的港劇開播,終是遺憾。只是,大概香港導演和內地觀眾都在猜,我們想要的“港味”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