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萬維鋼寫了一段評論:“人生的常態是什么?第一,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干什么。第二,就算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才是對的。那些找到自己的使命,明確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而且還知道該怎么干的人,其實是特別幸福的少數人。”
不管是在仕途或是商道,可能大多數人都傾向于去設定一種目標,比如:達到多少歲就要掙夠多少錢,就如王建林建議我們先定個“小目標”,如先掙一個億。或者到多少歲就一定要獲取什么成就或者達到級別。但面對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這種“定下目標就為之奮斗”的做法可能不如“隨著變化的當下不斷調整目標”來的實際。另外一點是,假如定下目標而完成的難度很大、時間很長,我們也許會陷入為了完成目標而完成任務。也許更應該審視的不是任務的進度,而是去問:干這件事到底是”目標推動“還是”自身推動“?
常常看到這樣的案例,很多城市為了盡快發展拆掉古老的城墻和建筑,不斷興建起一座座高聳的摩天大樓,GDP數據漂亮了、領導也提拔拍屁股走人了、農民伯伯也住上新房了,看起來皆大歡喜。但“GDP目標”驅動下的城市建設造就了一個個極為相似的、由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大都市”。所以城市發展和個人發展面臨同樣的矛盾:是為了發展而發展還是讓發展來成就自身?
最近G20峰會在杭州召開,各國首腦觀看的晚會主題叫“最憶是杭州”,大家都贊嘆杭州西子湖畔如詩如畫的山水景致。可大家是否曾想過另外一個“杭州”:西湖邊上高樓林立,一眼望去寫字樓、江景房突兀的聳立湖面旁大煞風景。其實,正式因為杭州在發展過程中并沒一味去追求經濟發展的目標,而是兼顧和諧的生態環境,才造就了今天的”可憶“、”能憶“的杭州。
我們的創始人之一彭sir曾覺得我們舉辦的“動腦”活動多,而戶外活動少,所以一直策劃一次全員戶外拓展活動。當他積極的做好聯系車輛、安排行程、約定時間、準備發通知預告等活兒時,發現假如約定一個時間總有人會由于各種原因來不了;又或者是突然天氣預報說要下雨;又或是單位集體活動加班等等!一鼓作氣,再鼓而衰,同樣適用這個道理,最后活動近期都沒搞成,我們兩聊天得出個結論:原來沖動和立馬去干,才是成事兒的好法則之一。
還有一個例子是:當你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是隨時可以感受到快樂的。我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你不知道明天TA會做出什么動作、會發出什么聲音,當TA能夠第一次笑、第一次坐、第一次走、第一次發出聲音等等都會讓旁人感受到快樂。但假如我們事先去設定,幾個月一定要讓TA講話、幾歲一定要讓TA學會談鋼琴等等這些目標,那么很多快樂的感覺就消失了。
很久沒寫這么多字了,感覺各個案例、觀點甚至段落之間都沒啥密切的聯系,聯想到最近看到過一本蔣勛寫的書叫《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他也認為“美”是無目的的、無功利的一種快樂。我們有時候活的太緊張了,害怕自己無法完成既定目標,害怕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等等。目標奴役下的這種緊張,會讓我們忽略“美”的存在,喪失感受簡單快樂之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