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了一件事
很多人出來噴UI/UE, 或者宣講布道, 分為幾類:?
一類是把用戶當SB, "業務系統也要向導啦, 一屏幕那么多按鈕多難看啊"
另一類是把自己當SB, "用戶說這里1 in比96 px好看"
再一類是默默去培養用戶習慣, 比如一上地鐵所有拿安卓手機的都會用手指往下劃, 然后打開數據流量, 一下地鐵, 再關閉數據流量. 這當然不是個好例子.?
能達成最后一類的條件是用戶基數要大, 利用人的盲從性, 當別人這樣做時我也這樣做雖然麻煩但不會犯錯. 在用戶面很窄小的領域做到這點就比較困難.
但在用戶面窄小的領域中, 反而存在著另外一個機會.?
面向大眾的領域往往不存在公共偏好, 比如做個手機, 有人嫌你貴, 有人嫌你丑, 有人嫌你慢, 還有人嫌你有情懷, 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讓所有人都認可你是在做一個好東西.
面向特定用戶的領域是存在這種公共偏好的, 利用好這點, 就能獲得大部分受眾的認可和妥協, 在這個領域進行一些創新時用戶就比較容易妥協, 也比較容易被訓練.
例如, 前幾天weibo上有人發了一張業務系統的UI圖, 上面布滿了輸入框和按鈕, 大意是吐槽業務系統UI爛, 但這正是個好的UI. 這個界面每少一個元素, 業務操作就可能多一個步驟, 一天的KPI就會下降一點. 核心訴求是業務錄入要快, 其他都是可以妥協的, 業務人員也是可以被培訓的.
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肯定有, 或者按業務角色配置不同的界面, 或者采取一些智能的手段, 但核心是不制造麻煩, 不增加培訓成本, 不增加場景切換的成本.
我想, 面對不同的用戶基數, UI/UE采取的策略會有所不同, 一種是要意想不到、又情理之中, 另一種是要捆綁共同利益. 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 就是做UI/UE的人得拋棄自己愿意折騰的思想, 走到屏幕的另一端去多坐一會.
我想, 有一些事情是有未來意義的, 有一些事情是沒有的. 未來, 所有的人都被這個時代所培訓, 掌握基本的人機交互的技能, 那個時候UI/UE把誰當SB都不好使.
PS: 未來是個好時代, 那個時代, 認為花花綠綠的圖形界面比設計精良的字符界面更為高檔的一代人都將故去, 新的人機交互手段會以統一、追求高效、直接傳遞意識的方式重新定義UI/UE. 當然, 我沒有蔑視市場的力量, 這一切都是由市場默默推動最終達到一個奇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