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為“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恨慈禧專權誤國,與一班仁人君子立志輔佐光緒變法圖強,心情迫切,志向遠大,不計個人得失與安危,卻因為守舊力量太強大,變法諸君又過分單純,遂至于失敗。在康有為倉皇出逃之時,譚君卻拒絕日本志士東游之勸說,推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被捕之后,在獄中賦詩一首:“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叟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慷慨赴死,令人扼腕。
古往今來,如譚嗣同者,有幾人!
從中國歷史看來,中國的變法者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如商鞅、如王安石,但由于改革必然涉及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中國人自私自利者為多,而具崇高的大公無私品德者少,所以會激起強烈的反對,不惜一切手段地反對,甚至以毀滅對方為目的,所以變法者最后的結果往往是悲慘的。等到沉冤被昭雪,功績被認可,變法者已長眠九泉。
所以,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立場要改變不合理舊秩序的人,就要抱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決心,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不惜生命,才能一往無前,成為后來者的榜樣。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在當下努力學習,珍惜時間,勤奮刻苦,祖國的未來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奮斗,堅持不懈。
看完干國祥的這篇文章,我真是受益匪淺。
文中許多優美又意義深刻的話讓我明白了許多,例如——“人在終于領悟的那一刻,終將發現答案已經來得太遲。而一切創造的故事,是不會讓我們后悔的。"(世上沒有后悔藥可吃,所以我們就必須做讓自己不會后悔的事,然而,現在你認為不后悔并不代表以后不后悔。但我現在明白了,只有創造會讓我們永不后悔。多創造,生命才會更精彩。)
干國祥剛開始的時候還不知道他自己信仰什么,在迷茫的道路上,不斷地質疑自己往前走,一步又一步,最終,他找到了,找到了他自己的信仰。原來,他的信仰自始至終都在身旁環繞著,只是他現在才發現。回過頭來想想,這一路確定坎坷,但還是值得的,也許會抱怨自己醒悟的太晚,曾經是多么糊涂!
誰沒有年少糊涂過,瘋狂過,但最終成功了,也應不后悔。就讓那些過往留在記憶中蕩漾,是年少時不懂事的美好的單純記憶。
若我問一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活著?人活著有何意義?現在做的事是為了什么?信仰是什么?我的信仰是什么呢?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我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知道的。
干國祥最終找到的信仰——教育,他認為:教育是所以偉大中至高的事業,因為教育乃是對生命最后的塑造。在我看來,教育真的是高深莫測,它有許多奧秘是我未知的。干國祥能如此重視而又深知教育,我也是十分得敬佩。讀了這篇文章,干國祥仿佛成了我心目中的教育偶像,讓我在明明之中懂得了許多,似乎也長大了許多。(在這兒多謝數學老師的分享^_^)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于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此句意指:仁者,就是自己的腳要先站穩,才能夠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騰達,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才能去幫助和救濟需要幫助的民眾。干國祥自以為是儒家弟子,因為真理貫徹于他。
干國祥的信仰之路坎坷不平,十分漫長,成功之后卻驚訝地發現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看上去漫長又曲折,可你卻未發現這不算些什么,不知不覺之中,就贏了。
我的信仰之路怎么樣的?我無從知曉。也許明明之中我正在路上,只是我卻末曾發現過。我很期待成功,想看看自己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呢?莫不是自己平時最厭倦的?我覺得不可能吧。但我又不太否認,未來誰能預料呢?
在未來的某一天中,突然發現了自己的信仰,那時候你便會不在乎一切,心中都是它,它就是第一,一切地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知道,信仰的力量很龐大,它能驅動你勇于拼搏,超越自我,不斷創新,它是一切的源頭動力。
(部分素材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