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講了一個案例:
有個人賣的魚肉叫卡奈森魚肉,而另一家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類似百度和百度烤魚的關系)。卡奈森公司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想收購這個魚肉品牌。但那個賣魚肉的人坐地起價,雙方在價格上一直沒有協商好。
最后,卡奈森公司的人無奈地跟那個賣魚肉的人說:“我們打算派我們的質量檢查員到你的魚肉廠,以確保你生產的魚肉都是合格的,費用我們來出。”
那個人很高興,就同意了。他的魚肉廠得到了卡奈森公司免費提供的質量管理服務。
查理芒格反思這個案例得出:如果你給某人一個他能保護的商標或者品牌,相當于給他創造了巨大的激勵機制。
這就讓人想到,為什么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對優秀學生給予的“榮譽稱號”的意義遠遠大于對他的物質獎勵,學生對所獲得的獎金沒什么概念,但對自己的獲得的頭銜卻非常在乎,這種對“個人品牌”或者說是“個人IP”的在保護,就會讓我們教育工作者反思,如何用好這一“精神上的激勵機制”去最大程度的激勵學生進步,而不是用物質用錢去刺激。
開學初,我對全班同學下達完成“文明班級”稱號的班級奮斗目標,并為此發表鼓動性演講,那個月,班級量化積分遙遙領先,學生們都卯足了勁去爭取這個名譽,一言一行都按照學校和班級的要求和規定去做,很少扣分,并且這種為了聲譽而戰的情況一直持續到這個月。前不久,我為我班一直以來穩居第一的女生--馬佩玲寫了一篇關于她的公號文章,冠以“文科學霸”的稱號,樹立學習標兵,結果,在班時反響很大,很多學生表示愿以她為目標去激勵自己學習,而當事者馬佩玲更是一如既往,勤奮努力,有時候,對一個單科第一的學生說“頭名狀元”,他會開心好幾天的。
我想,這就是知識遷移的魅力,對一個案例的反思,能讓你聯想到其他場景的解決方案。
另外,看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這么一個心理效應“規避損失效應”,即我們在面對損失時的痛苦感要遠遠大于獲得時的快感。如果把這個原理應用到我們班級管理中去,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們有些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有“以罰代管”的行為,學校扣了我班級一分,讓我文明班獎勵損失了多少,我就還原到學生身上多少,罰學生多少,將學校對班級的管理考核轉嫁到學生身上,這種行為一是學校不允許的,二是它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感覺遠遠超過犯錯行為本身,根本起不到任何教育規范的作用的,而且容易引起學生心理的怨忿。與其這樣,不如改成:從學生所交的班費和學校文明班獎勵費用中籌建一筆獎勵基金,根據班級對學生的考核積分按一定的規則折算成“財富積分”發放獎勵給學生!這樣,他們有一種獲得的快感,有一種竟爭的快感,反而有效激發了他們的斗志,我班自施行這個策略以來,學生在上課主動答問上、在筆記書寫上、在作業完成上.......這些學習環節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課堂上,學生舉手爭先恐后,唯恐老師不點到他們,筆記書寫上,即便最懶惰的學生,迫于小組的壓力,也不得不做好自己的筆記,來應對不定時的抽查。
《一分鐘經理人》中有一個 觀點“人這所以會改變自己,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觸及了教育最關鍵的因素----我們之所以不改變,常常是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及時而正確的反饋。
根據這一原則,我每天對班級量化考核積分進行總結,對其中做得較好的學生予以及時的表揚稱贊,比如我班的“董迪升”“張輝”"郭鎮東“”閔梓鑒“等同學,“董迪升、張輝”一度厭學,我給他講光影傳媒總裁劉同先生,如何實現對自己人生的逆襲,對"郭鎮東“”閔梓鑒“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抵觸、消極心理予以正面引導,并對他們在學習中積極表現及時肯定,對他們的英語背誦及時肯定稱贊,對他們進行認可,使他們得到一種正面反饋,讓他們不斷改變自己對學習的看法,獲得一種長期的學習驅動力,這些學生進步很大,比如“董迪升”“張輝”在周考當中一度從班級后50名躍居到前30名,進步很大,這也是正面反饋的力量。
我想,這就是知識遷移的魅力,對一些案例的反思,能讓你聯想到其他場景的解決方案,讓你有效地利用學習獲得的知識,從而讓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一個質的變化,讓我們的教育生涯變得有意義一些,變得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