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二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P31

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P34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盡量不涉入人際關系……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一次為理由來安慰自己。……保持滿是缺點的“這樣的自己”對你來說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說“有好處”。P35

阿德勒“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P35

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阿德勒“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P36

所謂的“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煩惱中都會有他人的因素。P37

問題在于我如何看待這種身高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P39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P40

價值問題最終也可以追溯到人際關系上。P41

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積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P42

阿德勒“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P43

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實無法改變。——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P43

自卑情結一詞原本表示的是一種復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跟自卑感沒有關系。P43

自卑情結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P44

阿德勒:外部因果律: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P44

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P45

自卑感雖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擁有自卑感即感覺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狀態。……最健全的姿態應該是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努力工作等。但是,沒有這種勇氣的人就會陷入自卑情結。P46

優越情結: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權勢張揚”,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秀。P47

借助權勢的力量來太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P48

阿德勒“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P48

“夸耀不幸”:津津樂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別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幫助其改變,他們也會用“你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推開援手。……其實是想要借助不幸來現實自己“特別”,他們想要用不幸這一點來壓住別人。P48-49

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P49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P50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P51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較。P51

既不當作成人來對待也不當作孩子來對待,而是“當作人”來對待。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一個人來真誠相對。P52

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P52

用競爭考慮人際關系:如果那個競爭對手對你來說是可以稱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許會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數情況下,競爭對手并不能成為伙伴。P53

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P54

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P55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幸福。P56

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P57

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這是“現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P58

孩子并不是受過去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在的目的(報復父母)。……人際關系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么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P60

對對方的攻擊行為不做任何反應。……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P61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意外的有效交流工具。P61

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P62

阿德勒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當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有“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這兩種意識。P63

阿德勒的人生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P64

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系,這就是人生課題。P65

工作課題:無論什么種類的工作,都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工作上的人際關系門檻最低,共通目標。P65

交友課題: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系。正因為沒有了工作關系那樣的強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難以開始和發展。P67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P68

愛之課題是最難的課題:戀愛關系、親子關系。P68

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P69

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P69

阿德勒“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P69

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最不可取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止步不前。P69

阿德勒把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P71

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惡來區分人生課題或者人生謊言。既不是善惡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問題。P72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P73

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P7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