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我很用心地閱讀了老公幾個月前買的一本書,讀后確實很受啟發。這本書的名字是《英才是家庭造就的》,作者是全國優秀教師、人大附中的王金戰老師。他從教三十多年,用愛心和智慧創造了一系列教育奇跡。他曾經讓倒數第一的學生考上了北大,而他曾經帶的一個班共49名學生,其中37人進入了清華、北大,10人進入了劍橋、牛津、耶魯等世界名校,被眾多家長和老師視為“最牛教師”。
如何培育英才呢?王金戰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家長需要做的兩點,第一,要做孩子前程的“設計師”;第二,要做孩子的“心靈導師”。
關于如何做孩子前程的“設計師”,這就需要家長做好以下功課,一方面要做功課研究國內外教育的趨勢和動向,盡可能多地掌握中高考政策等相關教育資訊和信息;另一方面要做功課研究孩子的特點或者特長,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道路。在這方面,讀完王金戰的書后,感覺我們確實做的太不夠了。到目前也不清楚自己孩子擅長的都有哪些,也不太清楚適合他的未來前程之路。書中講到了發現孩子特長并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規劃經營好人生之路的重要性。
有一個二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例,美國一位精神醫學專家隨軍提供醫療服務,他發現精神崩潰的人大多不是在一線戰斗的人員,而是被分派到錯誤單位的人。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扼殺一個人的特長,既是扼殺他的前途,也是扼殺其健康。
由此,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我們一家三口去看的一場感人至深的電影《血戰鋼鋸嶺》。二戰期間,戴斯蒙德.道斯因為愛國情結堅持要上戰場,但又因為堅守信仰和底線拒絕拿起武器去殺人,為此差點受到軍事審判。他默默忍受著上級的不理解、同伴們的嘲諷甚至毆打,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做一名在戰場上救人的軍醫,而非拿起機關槍掃射的沖鋒兵。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和信仰,終于得到了上級的許可和同伴的認可,最后他在抗擊日本的沖繩戰役中,竟然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創造了一個感人的傳奇故事。所以,要讓適當的人去從事適當的工作。同樣,要讓孩子去發揮他的特長去走一條適合他自己的道路。
關于如何做孩子的“心靈導師”?這其中大有學問。首先要與孩子做朋友,了解他的喜好,尋找共同話題,并且用孩子能夠接受的語言及方式與他交流。這方面,我們做父母的是知之甚少,而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掌握的理念、知識和技巧又太多太多…...
看來,要做合格的父母甚至優秀的父母,還需要我們努力地學習、持續地付出和智慧地投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