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
剛開始使用微信的時候還是在大學,加的好友大都是同學,比較有共鳴聯系也多,通過朋友圈交流是很讓人愉快的,尤其在畢業以后每時每刻都想看到大家的動態,仿佛還在一起在學校呢。其實我不太發朋友圈的,一般只是看別人的動態。首先對生活隱私比較看重,不愿意將自己的生活動態情緒變動展現在大家面前,而且我很耐得住寂寞,不需要別人的認可來獲得能量。后來開始發朋友圈有兩個原因吧,一是大家都問你為啥沒有朋友圈更新呢,懷疑是不是小號啊,另一個是開始跑步之后想把自己跑步的里程告訴別人來炫耀。想來那時的我還是不夠自我,因為別人的看法就改變自己的習慣,因為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就開始展示自己。發的朋友圈其實沒什么硬貨,沒有自己的照片,少有公眾號文章的分享,最多的是當日自己跑步的距離和跑步APP截圖,對于不懂的人來說完全看不懂吧。近一年的時間只發了四十多條,就知道我的頻率有多低了吧。
發朋友圈的那個階段并不是我跑步最用功的時候,那時候跑個5公里就感覺自己牛逼壞了,因為有好多人來點贊的。但時間久了就感到沒勁,在朋友圈里發這些東西難以產生共鳴,我也真的不需要別人的點贊來堅持下去。作為一個記錄癖,每天運動完要記錄自己的運動狀況,這件事一直在微博上做,以前還有人來點贊的,后來寫的越多大家也就習慣了,我也習慣了變成常態。只是為了記錄下來便于查詢對比,這比等著他人的反饋要舒服得多。說實話,我們發朋友圈就是為了要獲取反饋,通過點贊數獲得能量,通過評論來獲取交流。我那時發一條朋友圈,之后就會很期待提示有評論的小紅點亮起來,刷手機占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朋友圈的評論我要專門說說,評論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和自己的非常要好的人以交流的方式留言,另一種是跟自己不怎么熟還話很多的人來問問題滿足他的好奇心的。第二種評論多為——去哪了,和誰去的啊,生活的很滋潤啊,吃這么多不減肥了,這些無聊無趣的評論就像是在對話框突然冒出來的“在嗎”,如鯁在喉,根本不想回復卻還要勸自己出于禮貌回復一下吧。再想想微信好友的組成比例,就知道大部分的評論都是讓人討厭的。
同事,領導,這兩種人是微信好友里的肉刺,每天朝夕相處卻不夠完全熟悉和要好,所以并不特別情愿讓他們知道自己8小時以外的生活。也許是自己太過于在意了,連談論私生活都不想更別提每天更新朋友圈跟他們分享了。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我們主任突然問起周末我發的沿湖跑的半程馬拉松,問我是開車還是騎自行車?我說是跑步的路程,他一臉的驚訝,上下打量我一下,又確認了一遍然后表示很不解,最后還是禮貌性的說真厲害。這樣的對話我已經習慣了,有些人永遠都不能理解跑步和運動的樂趣,跟他們解釋并沒有什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