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在未來:
第一,你對未來有個預測;
第二,那個預測需要時間才能得到結果;
第三,你篤信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第四,于是你提前按照那個預測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
第五,你終將走到那個結果出現的時刻;
第六,最終證明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第七,那么,由于你提前按未來正確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來”的;
1.你曾經做出過的最重要的正確預測是什么?為什么它那么重要?
很多年前,通過《窮爸爸,富爸爸》讓我了解到財務知識,我當時雖然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么,但是實現財務自由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原有的工作軌道上我是很難看到財務自由的,我需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在我決定要跳出自己做了五年的技術工作去做銷售時,我在考慮是在原有行業繼續做還是去汽車行業這個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最終我還是選擇了汽車行業。在2010年蘋果的智能手機剛剛進入中國,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太意識到車上電子設備及總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能對這個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時的判斷只是基于汽車行業競爭更激烈,市場化程度更高,也因此可能對人的要求更高,這是個全球化的市場,未來的機會可能會更多這些顯而易見的原因選擇了汽車行業。
站在2018年這個時間點上再看當時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共享汽車等不斷的發展,汽車行業現在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大批的互聯網公司進入這個行業造車,傳統的汽車公司也在不斷推出自己的新能源車,大量的資本投入到這個行業,有報道說未來整個汽車市場可能是一個10萬億美元的市場,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資本是不可能不參與了。通過這8年的時間我改變了自己的觀念,行動和思考方式,它磨煉了我的意志,也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復雜性,迫使我去不斷地思考去學習,最終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時代變革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
2.你做出過的最大的、而自己卻最終并沒有因此獲益的預測是什么?為什么它是最大的,又,為什么你并沒有因此獲益?
說實話這些年來很少去進行預測,第一是自己根本沒有這種意識,沒有主動進行預測的這種習慣,有的只能算是短期的瞎猜;第二沒有很好的去思考自己已有的經歷和社會的變遷,沒有從歷史中學習,每天都是活在一個時間的縫隙中,沒有對時間的縱深感,因此也無從談起預測;第三除了缺少時間的縱深感,還缺乏多維度多視角看待世界的知識和能力,因此腦中只有當下和單維度的世界,也就很難去進行預測。
這么多年沒有主動的進行預測也許是我最大的損失,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本來可以通過預測,行動和總結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和提高自己預測的能力,但是因為沒有這樣做過,因此錯過了很多可以提升能力的機會。因此對我來說首先是要主動的有意識的進行預測,其次是提升自己多維度認識世界的能力,有了預測就要去踐行,而且要知道即便預測的是對的,世界一不一定馬上就給你正反饋,還是需要長期的踐行,與和自己有相同認識的人在一起,這樣持續的踐行更容易一些。
3.過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里,你也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可為什么你實際上并沒有重視這個道理?哪兒出了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和“知識就是金錢”是大部分人耳熟能詳的兩句教條。可是絕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沒有重視,或者說不篤信。我覺得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缺乏長期的概念和踐行的能力。知識的積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如果缺乏長期的概念就會導致短期見不到效果就草草收場,這就會成為自證預言。短期得不到正反饋,甚至得到的是負反饋,相信你身邊也聽過這樣的故事,誰誰沒上過大學一樣發了財,誰誰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
這些例子中應該有幸存者偏差的因素在里面,雖然我也知道總體來說受過教育的人還是要比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生活水平更高,但是鮮活的故事還是比統計數據帶給人的沖擊要大,這也是人性的弱點,我也沒有幸免于難,再加上看不到長期的價值或者說低估了長期的價值,因此很多時候雖然認識是對的,但是沒有長期的踐行,也是看不到收益的,其次就是大部分人其實缺乏踐行的能力,或者說正確行動,思考和選擇的能力,沒有踐行的能力想得再多也和做白日夢一樣,一覺醒來后還是繼續走在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