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溫一下”知識”的概念: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且長期來看更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
那么,很明顯的道理,如果我們光決策,不去踐行,何來得知有好的結果呢?!老話說得好,一個成功的實踐勝過一千打的綱領。而且,實踐不但是檢驗知識真偽的標準,時間本來就出真知。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大工廠,由包裝流空水線的原因,總會產生空包裝,于是管理層把問題交給一名博士解決,這個博士拉起一支研究隊伍,花了不少錢和時間研究出一個機器通過紅外 重量等方式分析判斷哪些是空箱子,再用機械手拿走。另一個小工廠遇到同樣的問題后,老板當即抓了兩個流水線上的農民工過來,給他們下死任務,解決不了就滾蛋。這兩個農民工壓力山大,絞盡腦汁想了個法子,就是在流水線旁放了個大風扇猛吹,空的包裝箱子就被吹下來了,一樣解決了問題。
還有個案例,說是google當初想盡各種技術手段想讓使用者在搜索時多輸入一些內容以提高搜索精度但難以奏效,一位經常使用搜索引擎的程序員就建議把搜索框搞得特別長,這一下子就解決了想要用戶多輸入搜索關鍵詞的問題。
所以說,學習當然重要,理論當然重要,但如果不去踐行,不從干中學,然并卵!
但是,進一步來講,我特別愿意把知識理解為智識。
知識它是一個名詞。智識它是一個動詞,是有不斷更新需要的。當然,這兩者是有關系的。
先說說對知識的理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物,無論是概念,無論是觀點,無論是看法。還是各種各樣非常具體的某個點上的信息。這些都可以說是知識,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判斷,現在看到的,得到的,對我們將來,是不是有用?只能說,先把這個糧食打回家,以后再來把它運用,加工。
那什么是智識?智識應該是知識的進階,更上一層樓的境界。一個能夠把靜態的知識,把它給活化的這么一個境界。所以在我的概念里面,知識加上實踐才等于智識。
舉個例子。對伊隆馬斯克的那個所謂第一性原理,我認為一定要分開不同層面來看。你說發射一個火箭,說你這個什么火箭原材料,金屬啊,總共加起來才只有那個總成本的百分之幾,好像是2%。你是可以朝著這個第一性原理所指引的這個方向,就是說不斷壓縮成本直至原材料的成本。但是,你認為真的是可以達到嗎?你真的認為是可以,無限逼近原材料成本嗎?不可能的。一堆磚頭,就那樣放在地上,它不叫一所房子。同樣的道理,你一堆原材料,什么燃料啊金屬啊怎么堆在那里?他就是一個火箭?他就是一個宇宙飛船?不可能吧!他之所以能飛起來,一定是融入了無數的見解,智慧,信息等等因素在這里面,才可能叫做飛船,叫做火箭,叫做太空站。
所以這里要確定一個方向,得到知識,這只是最基礎的,關鍵是,我們要在這些原材料的基礎之上,加上我們的實踐,形成我們的智慧和見識。最終得到我們的智識,去開拓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