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單位組織去旅游。路上因為堵車、旅行社安排不周,以致行程特別緊湊,景點游覽時間很短,常常一個景點沒進去多久,便又催著上車,趕往下一個景點了。同事們中有一些人抱怨諸多,還不時跟導游抬杠,結果就是出門時的好心情都一掃而凈了,還不如隨遇而安呢!
最近讀了一本小書——蔡志忠的《開悟者的微笑:禪解密》(以下簡稱《禪解密》),里面有一個小故事:
藥山禪師和他的兩位弟子道吾、云巖在郊外參禪,看到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另一棵樹卻枯死了。禪師問弟子:“榮的好,還是枯的好?”兩個弟子各執一詞。誰知路過的沙彌卻回答:“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道吾、云巖很慚愧,自己的修為還比不上一個沙彌。這個故事想講的禪理,是一切情景并無好壞之分,坦然接受變化,樹榮樹枯都不放在心里。
我們的人生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境遇,若超出預期的好,高興感恩,但不必得意忘形,若遭遇不快,也學會接受與釋然,讓一份“枯榮任它”的泰然自若長留心中,鳥行空無痕,雁去潭無跡。
什么是禪?
關于禪學的書,我以前一點沒有涉獵過,但因為工作,身邊聚集的人有一部分是學習傳統文化,修習中國哲學的,所以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明白一點:學禪,不是學知識,而是學習修煉一顆坦然平靜的心。
蔡先生在《序》也有開宗明義,“學佛的目的是:通過觀照自己的心,使自己成為身的主人,成為心的主人。”
說起禪學,挺玄乎的,因為禪宗就是: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如果你問:‘禪說什么?’
表面上它什么都沒有說。
如果你說:‘禪什么都沒說。’
實質上它什么都說了。”
看到這些話,是不是一臉懵逼?說的是啥我也解答不了,但這就是禪,全靠各位小主自己去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禪解密》里舉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在看禪師和弟子對話時,也是云里霧里,突然最后弟子就來了一句:“師傅,我懂了。”呵呵噠!
蔡先生說“禪師向來都是用隱喻來說法,用故事來比喻真理”,有話不明說,就是喜歡隱晦地說,或者我就是不說,自己想去。
這樣的教育方式,也不是沒有人抱怨,有一個弟子就抱怨禪師:“老師,你何不直接告訴我們故事的隱喻呢?”禪師就說:“我給你一顆水果,但不能替你吃掉果肉。”這是不是很有道理,你竟無語反駁?
哈哈,開玩笑的。其實,這就是禪宗開示的一種方式,禪是教化人心和啟發思維的,禪是“不講道理”的,使人開悟的方式,有的不著痕跡,有的方式暴烈,不落俗套,常讓外人摸不著頭腦,只有開悟者能明白個中因由。因此禪流傳下來的,都是各種各樣,蘊含豐富內涵的故事,沒有灌輸說教的意味,一切收獲全憑你自己去摸索、領悟,反正有體會,就是有收獲。
學禪,到底學什么?
以我有限的經驗來說,我覺得學禪是學修養。讀《禪解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禪故事帶給我的思考,故事簡單,有時候寥寥幾句,但充滿禪機。
寒山問拾得說:“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該如何處置乎?”拾得回答說:“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個對話,讓我想起前段日子,國民小鮮肉鹿晗在分答上的一個提問:
“不懂分寸,沒有邊界的人很難溝通,也很難說服,在無法跟他們講道理的時候,我們該怎么擺脫這種人?”
很多人給了鹿晗很多建議和做法,比如怎么劃分界限,怎么開撕。其實這個問題與寒山所問如出一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乏方法,而是最終我們能不能接受他人自有他的局限,所以不糾纏不爭辯,不要試圖改變別人,既然無法講道理,就“不要理他”。不要理他,說起來容易,但我們能不能控制我們的心不為所煩?否則再多的方法,別人給再多的意見,缺乏自我內心修煉,也難以平定心中不平之氣,因此總是飽受此類問題的痛苦。
再看這個故事,
金代禪師是養蘭專家,有一次他外出游化,囑咐弟子照顧好蘭花,誰料弟子不熟蘭花特性,每日為蘭花澆水,蘭花枯萎了。弟子恐慌,忐忑不安,但金代禪師不僅沒有責怪弟子,反而說,“我養蘭是為了供佛,不是為了生氣,弟子們你們辛苦了。”
這個故事,小主們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金代禪師的氣度,平靜、包容與胸懷。禪,就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折射出人的志趣、胸懷、風骨,讓你了解和感受,原來人可以追求更高的心靈境界,從而得到精神的超升,化掉內心的負能量。
現代人工作十分繁忙,空間多被工作占滿,自己心靈的空間受到擠壓,日久思維會變得很狹窄,我以為多讀此類禪故事,感受更高遠的精神境地,能夠放松我們的神經線,開闊心靈空間,變得從容不迫,身心健康。
蔡先生這本小書,是一本適合隨手翻的小書,篇幅很短,編輯了不少廣為流傳的禪故事,閑來無事可以拿來消遣解悶,我認為比較適合有意了解禪學的入門者,就像我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