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那些自以為是的愛,都是傷害!(關于愛的全方位解析)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
類型:心理學著作
目標:自律,以解決人生問題,并獲得心智成熟。

上一篇文章,我們總結了作者關于自律的觀點:《少有人走的路》——自律,解決人生問題的終極大秘籍!
今天,我們來解析第二章:愛。

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而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的定義

在心理學中,愛的定義因人而異。斯科特·派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 其中,對于“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不是什么;我們和外在世界的不同之處;我們體能等方面的局限”等的自我認知,就是所謂的“自我界限”
    真正的愛,是一種擴展自己的體驗,它與自我界限密切相關。

  • 在愛的過程中,我們感覺自己的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希望對方能夠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促使我們產生沖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精神貫注”

  • 對于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了精神貫注的境界里,于是,我們的自我界限便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會淡化,而這時,我們的心智便獲得了成熟

愛的特點

  1. 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2.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3.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4. 愛需要付出努力。
  5. 愛是一種意愿,是一種行動。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對“愛”的幾種誤解

通常,人們對愛的理解存在著很多的誤區,斯科特·派克給出了幾種常見的誤解。

1. ?誤解一: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只是一種主觀的欲望而已。

  • 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
  • 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

墮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塌,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而為一。

在某種意義上說,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前途無限光明。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情侶通常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后,才能夠真正相愛。

墜入情網唯一的作用就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進心靈的成長。墜入情網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暫時性崩塌。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須努力。當最初的激情褪去時,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滅,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自我界限得到擴展,讓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復原狀,這是墜入情網無法實現的結果。

但在某種意義上說,戀愛或性卻有可能成為真愛的開始,因為戀愛和性愛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對方做出承諾,而在履行承諾的過程中,真正的愛便可能產生。

2. 誤解二:浪漫愛情的神話。

通常,許多神話都蘊含最樸素最偉大的真理,不過,浪漫的愛情神話除外。從本質上說,浪漫愛情神話是一種可怕的謊言。

3. 誤解三:依賴性。

“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這并不是愛,而是一種過分的依賴感。確切地說,是一種寄生的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因為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你們的關系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為需要依賴才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正真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

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以致無法正常生活,這就構成了心理學上的“依賴性”。過分的依賴,只能導致病態的人生。因過分依賴而引起的心理失調,心理學家稱之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總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卻沒有精力去愛別人。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全都寄托在同別人的感情關系上。

而同時,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是誰,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會心滿意足。他們構建感情的目的,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為此,甚至達到了來著不拒的地步。

依賴性過強的人,總是把失去伴侶的支持當成極其恐怖的事。他們絲毫不肯降低對他人的依賴度,也不肯給予對方更多的自由。

導致消極性依賴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愛。

  • 童年時得到父母持續關愛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堅信自己是值得愛的,是有價值的。他們相信只要堅持真實的自己,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愛。

  • 在缺少愛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在他們心中,世界無情而混亂,別人總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深深的懷疑,因此,一旦抓住一個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顧一切地尋求他人的愛和關注,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他們盡可能維系同別人的情感關系,寧愿犧牲對方的獨立和自由。他們不肯為自己的成長負責,還會阻礙最親近的人的成長。倘若情感出現問題,他們就會歸咎他人。他們每每活在失望和沮喪中,卻認為是別人沒有盡心盡力。他們容易忘記別人的好處,單單想到其缺點和不足,并為此感到消沉,產生怨恨。
    由于過度的依賴,這種人還具有某種“容易上癮的人格”。

  • 這種依賴性來源于童年時期,由于患者的父母缺乏愛的能力,孩子在孤獨和冷漠中長大,就會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只想獲取卻不愿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這只會對人生構成限制和束縛,給人際關系造成破壞,讓別人跟著遭殃,而不是促進別人的心靈成長。

如何應對這種依賴性?

  • 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僅僅把得到別人的愛當成最高目標,你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想讓別人真正愛你,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 角色互換,減少依賴性。在正常的婚姻關系中,適當進行角色互換,就像是進行有趣的游戲,可以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更可以減少對對方的依賴性。

  • 培養某種愛好,自我滋養。合理而健康的愛好,是培養自尊自愛的必要手段。

  • 學會獨立,體貼彼此。唯有學會獨立,體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夠組建美滿的家庭,使婚姻關系更加持久。戀愛亦是如此。

4. 誤解四:自我犧牲。

在不合理的給予和破壞性的滋養背后,盡管動機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給予者以“愛”作為幌子,只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卻從不把對方的心智成熟當一回事。

愛是一種極為復雜的行為,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腦。越俎代庖地去照顧原本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只會使對方產生更大的依賴性。這就是對愛的濫用。

很多時候,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自己的愿望。其實,我們真心去愛某個人,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去愛別人;我們生兒育女,是因為自己想要孩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我們渴望自己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

愛,不是感覺,是行動。

  • 真正的愛,需要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 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

  • 真正的愛,其價值就在于始終如一的行動,這遠遠大于轉瞬即逝的感覺或者精神貫注。

  • 真正的愛,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實際行動來證明。

  • 真正的愛,需要不斷的努力。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

  • 真正的愛,雙方都要懂得給予和接受,這是一種“雙向車道”,一種典型的互惠行為。

愛的風險

愛需要用行動來體現,需要與懶惰對抗,需要與恐懼較量,需要去面對各種風險。

1. 失落的風險。

不熟悉的環境,不同的規矩,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陷入痛苦,并由此產生恐懼。有些時候,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愿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

雖然,精神貫注并不等于真正的愛,但畢竟是愛的起點。給予某種事物以精神貫注,可能面臨著拒絕或遭受損失,接近某個人,就可能經受失去對方的危險,讓我們再次回到孤獨寂寞的狀態。

精神貫注表面上的代價之一,就是你遲早要為貫注的對象的死亡或離去,讓自己飽受痛苦的折磨。

不想經受打擊,而放棄了心靈的成長,仿佛行尸走肉,因害怕打擊而逃避,只會導致心理疾病。我們應該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當成“永遠的伴侶”,想象它始終與我們并肩而行。

2. 獨立的風險。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人生其實充滿著未知,我們四處碰壁。在碰壁前,我們擔憂萬分,可后來,一旦碰壁,我們便能知道自己的邊界,在苦難中成長。所以,碰壁需要勇氣,唯有獨立,才能夠收獲更多。

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次小規模跨越——例如15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己界限,還需要——自尊自愛

  • 首先,敢于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
  • 自尊自愛不僅是接受挑戰的動力,也是勇氣的來源。

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愿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墨守成規,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3. 投入的風險。

充分投入,是真愛的基石之一。對于以愛為基礎的情感關系,全身心地付出,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充分投入,并作出承諾,可以給別人帶來安全感。

但如果,童年時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愛,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心理疾病——他們總是先發制人地“拋棄”對方,即采取“在你拋棄我之前,我得先拋棄你”的模式

改變,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氣。任何有別于以往的調整,都可能要經受極大的風險。一個處在心靈成長中的人,在面臨兩難抉擇的時候,通常都會退縮到以前熟悉而又狹隘的方式中,拒絕成長。

聆聽對方的需要,滿足對方的要求,而不是堅守權威,這種調整有助于實現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4. 沖突的風險。

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發生沖突時的指責和假謙虛,即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去指責所愛的人。批評他人很容易,但真正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指責愛的對象,或與對方發生沖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但,富有愛心的人,又經常處于兩難的境地——既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又渴望給予對方愛的指導,這時候,就需要自省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虛的態度。

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

  • 憑直覺就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 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

前者,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很容易招致不滿和怨恨,而后者,更能促進對方的成長。

愛與自律

自律的原動力來自于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愿。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法。

  • 恣意放縱、漫無節制的情感,絕不會比自我約束的情感更為深刻。古代諺語說:“淺水喧鬧,深潭無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

  • 恰當處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豐富而復雜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調整。

  • 真正的愛,需要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們的精力終歸有限,不可能瘋狂地去愛每一個人。自由與約束相輔相成,沒有約束作為基礎,自由帶來的就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情感的毀滅。

愛與獨立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理想的婚姻的基本目標,是讓雙方同時得到滋養,推動兩顆心靈的共同成長。

愛與心理治療

  • 所有建立在真愛之上的情感關系,其實都是互相勉勵,共同促進的心理治療關系。

  • 在所有的時間都能去愛別人——這是一種理想,一種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夠最終實現的目標,在短時間內,你根本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 有時候,即便是接受最有經驗、最具愛心的心理醫生的治療,大多數患者也沒有發揮出全部潛力。他們到了某個階段,就會匆匆結束治療。他們或許能夠咬緊牙關,踏上短暫的心智成熟之路,甚至走過相當長的距離,但終歸難以走完全程。心靈之旅過于艱難,使他們只滿足于做普通人,而不想接近上帝。

愛的神秘性——宗教。

愛的許多方面,人們至今仍難以了解。真正了解愛的秘密的人,也許是那些潛心研究宗教的人。

個人感悟:

“愛”在我們一生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大都是因為我們不懂愛。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從心理學的角度給我們進行解析,讓我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愛。走出愛的誤區,學習愛的正確方式,承受愛帶來的必要風險,在愛自己和愛別人的旅程中,我們學會不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界限的拓展,直到能夠喜悅的愛整個世界。

人生苦難重重。如果說,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的工具,那愛就是自律背后最大的原動力。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幸福,但如何幸福,卻又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小時候,你如何被人對待,幾乎在你的成年后,都將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一顯現。

回想童年,那些可能并不愉快的經歷,我們到底該如何通過自我療愈,實現心智的成熟,自我心靈的成長呢?

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也在學習中。故此,在上文,梳理了本書關于愛的核心內容。在順序上,我按照自己的理解,適當地進行了調整,以便更清晰地展示。

這是本書的第二章關于愛的梳理,以后的日子,我還會進行相關內容的介紹。
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領讀(目錄)

您能讀到此處,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了。
給個喜歡?,讓我知道你在看。

文|升騰的信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序 1.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是不能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
    吳玉純閱讀 2,610評論 4 19
  •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
    浮云瘋子閱讀 1,130評論 0 6
  •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說的就是如果人缺乏情感的回應交流,就等于處于絕境,處于死亡之地。物質滿足不如...
    阿列英雄之旅閱讀 379評論 0 0
  • 還書碰巧看到東野圭吾的這本分身,就借來看了~ 歎服,東大的書的確好看。 小說的敘事方式呢,就像上面圖,兩個人的視角...
    王大睿閱讀 861評論 0 1
  • 今天8月7日,距離你離開還有六天。 今天8月8日,距離你離開還有五天。 今天8月9日,你說你19號才離開,又多出了...
    Apologize_閱讀 8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