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1.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遇到困難需要多花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要冷靜的分析問題。雖然解決問題能給她帶來滿足感,但她根本不想去推遲這種滿足感。
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問題一旦出現,就想立刻解決,不然就會思緒煩亂,寢食不安。這樣的心態顯然不切實際。
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問題降臨時,勢必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意味著把滿足感向后推遲,放棄暫時的安逸或是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這才是對待問題和痛苦最明智的辦法。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神經官能癥與人格失調癥
神經官能癥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人格失調癥患者則不愿承擔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與外界發生矛盾時,神經官能癥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癥患者則把錯誤歸咎于旁人。
神經官能癥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本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什么事,他們都覺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夠資格,因而缺少勇氣和個性,總是做出錯誤的判斷。
人格失調癥患者則常常說“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們根本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們的行為完全是迫于外界壓力的無奈之舉。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和承擔責任的能力。
神經官能癥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癥患者讓別人活得痛苦。
移情的定義
把產生和適用于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作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環境中,盡管這些房是否已經不再適用于新的環境。
完全忠于事實
首先它意味著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斷地嚴格的自我反省發。我們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我們不僅要觀察世界的主體進行反省。還意味著我們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
因為畏懼挑戰帶來的正常的痛苦,所以就靠撒謊來逃避,這樣還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
黑色謊言就是徹頭徹尾的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
白色謊言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常常被認為是善意的謊言,戴著“不想傷害別人的面具”,更容易得到社會的寬容和認可。
對于想進入政治和企業高層領域的人而言,有選擇地保留個人意見極為重要。要想在組織或集體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要注重表達意見的時間,場合和方式。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有時要開誠布公,有時則要抑制傾吐想法和感覺的的欲望。那么,怎樣做才不至違背忠于事實的自律精神呢?我們應該采取如下原則: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其次,要牢牢記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說謊;第三,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滿足權利欲,刻意討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等,而將部分真相隱瞞下來;第四,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第五,盡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件極為復雜的工作,只有以真愛為出發點,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判和選擇;第六,評估的要領在于,對方能否借助我們提供的事實獲得心靈的成長。最后一點需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通常會低估而不是高估別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上述原則的履行十分艱難,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保持平衡
你要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盡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換句話說,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我稱之為“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條原則。
在意識層面上,她們不知道舊的自我需要調整和變更,但在潛意識的層面上,他們已經開始了放棄與成長的過程。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之前--對于某些讀者而言,這可能難以理解,但這是千真萬確的。
愛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與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愛在幫助別人進步成長的同時,也會拓展自己的心靈,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的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樣也能使自己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
第四,愛是一種意愿。意愿與欲望有所區別。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夠轉化成行動,而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欲望,才能夠稱為意愿。二者的差別就相當于說:“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愛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這種愛停留在想法和口頭上。想愛不等于去愛,愛得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愿而產生的行動。愛一個人卻沒有付諸行動,就等于從未愛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付出愛的時候,在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貢獻力量的時候,一定是出于自覺自愿的選擇,即主動選擇去愛,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強迫。
自我界限
要了解戀愛這種現象的本質,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嬰兒的成長為例。嬰兒出生最初七個月里,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當他揮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跟著他在一起移動;當他感覺饑腸轆轆的時候,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一塊兒挨餓;在新生嬰兒的感覺里,在一切移動和固定的事物之間,在他和周圍的人群之間,在單個個體和整個世界之間,并沒有什么界限和差別。當嬰兒意識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圍世界的愿望時,他就開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做出區分。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獨。有的人把自我界限當成是一把保護傘,比如那些性格孤僻的人,因其童年生活都很不快樂,甚至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對于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滿險惡,孤獨和寂寞反倒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但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脫孤獨,沖出自我界限的牢籠。
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塌,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沖出自我界限的牢籠,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永祥所愛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們跟愛人結合在了一起。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感情和心靈的一種退化。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讓我們仿佛有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有感覺到自己強而有力,似乎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實現愿望。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前途無限光明。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墜入情網并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愛的一種幻覺而已,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后,才能夠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需以之為基礎。原因如下
1.墜入情網不是出于主觀意愿,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很多時候,不管懷有怎么樣的的期待,沒有機遇和緣分,就永遠無法體會到戀愛的感覺,愛的情網,也不會為你張開;而有時候,它卻有可能成為不速之客,不請自來。你完全可能愛上某個與你豪不相稱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承認對方身上的缺點,并對他產生深深地依戀。
2.不管自我約束如何嚴格,你只能控制戀愛的進程,卻無法創造出戀愛的感受。換言之,當戀愛的激情到來時,你可以憑借愿望和意志力來控制愛的激情,卻不能憑空創造出激情。
墜入情網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的暫時性的崩潰。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須努力。當最初的激情退去時,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滅,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自我界限得到擴展,讓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復原狀,這是墜入情網無法實現的結果。
墜入情的唯一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進心靈的成長。即使經過婚姻,使這一功用延長,也無助于心智的成熟。一旦墜入情網,我們便會以為自己生活在了幸福的巔峰,以為人生無與倫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我們眼中,對方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有缺點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會提升其價值,增加對方在我們眼中的魅力。在這種時候,我們會覺得心智成熟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前的滿足感。我們忘記了一個事實:我們和愛人的心智其實都還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養。
墜入情網的本質:既然墜入情網并不是真正的愛,那么它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僅僅是自我界限的崩潰嗎?是人類內在的性需求與外在刺激發生作用時,所產生的典型的心理和心理反應,其意義在于增加人類的生殖機會。或者說,墜入情網是人類原始基因對于人類理性的征服,使我們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的“陷阱”。若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戀人或者配偶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會因想到婚后要面對的現實,而感到張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了。
墜入情網的感覺和真正的愛極為相似
在愛的過程中,我們感覺自己的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希望對方能夠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促使我們產生沖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對象,就是我們所愛的人或事物。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象,就會使之占據我們的心靈。對于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了精神貫注的境界里,于是,我們的自我界限便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會淡化,而這時,我們的心智便獲得了成熟。隨著愛的進展,自我與世界的區別越來越模糊,最終讓我們與世界融為一體。在這種方式下,我們的自我界限延伸得越久,愛得就越深;愛得越深,自我與世界的卻別就越淡;我們越認同世界,墜入情網那種自我界限的崩潰所產生的狂喜就越容易出現。但這一次,我們是與所愛的對象真正結合在了一起,它也許并不像墜入情網時那樣,擁有狂熱的激情,但這種狀態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
戀愛與性和真愛的聯系
戀愛或性有可能成為真愛的開始,因為戀愛和性愛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對方做出承諾,而在履行諾言的過程中,真正的愛便可能產生。由于我們提前品嘗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愛的感覺,所以在激情過后,我們仍醉心于那種美好的感覺,這種感覺會成為一個誘因,引發我們去追求真愛。墜入情網本身并不是愛,但他卻是愛的神秘架構中最重要的一環。
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不管我們看起來多么強壯,不管我們花多大心思裝出無所謂的樣子,但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曾渴望過依賴他人。不管年齡大小,不管成熟與否,我們都希望獲得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心里健康的人承認這種感覺的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我們的言行,控制了我們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單純的渴望了,而是變成了一種心理問題。因過分依賴而引起的心理失調,稱之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特征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總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卻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就如同饑腸轆轆的人,只想著向別人討要食物,卻拿不出食物幫助別人一樣。他們孤獨寂寞,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他們無法忍受寂寞,也沒有自我認知;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全部寄托在同別人的情感關系上。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是誰,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會心滿意足。只要通過與別人的關系,使自己獲得某種身份,他們就會感覺舒適,至于那種身份具體是什么,對他們并不重要。
精神貫注和愛的區別
首先精神貫注的對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不見得有心靈的感受,貫注的過程不見得以愛為出發點。其次,對某種事物產生精神貫注的人,未必會重視其心智的成熟。第三,精神貫注可能與智慧和責任無關。最后,精神貫注隨時都有可能消失。
兩個彼此相愛的人,即便有了穩定的婚姻關系,仍會彼此發生精神貫注,但其間更多的卻是愛。精神貫注或墜入情網的感覺,會使愛具有更多的激情,帶來更大的幸福感,但卻不是愛所必需的。真正有愛的人,不可能單憑愛的感覺行事。真正的愛來自雙方心靈的意愿,而不是一時的沖動。真正的愛是自主的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時刻都有愛的感覺,誠然是一件好事,但愛能否持久,取決于我們是否有愛的意愿,是否有奉獻精神。
愛
愛是為了努力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勇氣。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細心照料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一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能促進對方心智成熟,還可以對抗自己內心的懶惰,讓我們付出努力。
體現關注的形式
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這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此時,傾聽者需要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體會說話人的內心世界和感受。這樣一來,聽者與說者便通過語言結合在了一起,實際上,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種拓展。傾聽者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話語上,完全接納了對方,那么,說話者就會在被完全接納的氣氛下,變得更加坦誠和開放,更愿意把心靈全部敞開,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隱藏。所以,用心傾聽是一種耗費精力的過程,必須以愛為出發點,只有基于共同成長,自我拓展的自我完善的醫院,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卻缺乏用心傾聽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務活動還是在社交生活中,他們都不會長時間傾聽他人的講話,而是采取有選擇的傾聽,他們的頭腦早已被別的事情所占據,一邊假裝傾聽,一邊想著怎么樣使談話盡早結束,怎樣盡快達到目的。他們也常常轉移話題,靈活地把談話主旨加以調整,以便讓自己感到滿意就。
用心傾聽是愛的體現,而婚姻是提現這種愛的最佳場所。遺憾的是,很多配偶卻不懂得傾聽。要學會傾聽,夫妻雙方都必須對各自的不良習慣加以約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正是因為傾聽十分艱難,許多夫妻的治療才常常遭遇失敗。當患者聽到醫生提出要求,讓他們特地安排時間傾心交談時,他們通常都感到這難以理解。他們覺得這樣太過正經,缺少浪漫。事實上,除非專門為傾聽安排時間,并選擇適合的場合和地點,否則治療就難以順利進行。
獨立的風險
人生是一場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理數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邁向成年的理智與清醒。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她不是隨意邁出的一小步,而是用盡全力向前跳出的一大步。很多人一生都未能實現這種跨越,他們貌似成人,或許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壽終正寢之際,他們的心理仍遠未成熟,甚至從未擺脫父母的影響,獲得真正的獨立。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初次步入成人世界時,出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必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環境中,想變回當初那個凡是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
自尊自愛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還需要什么條件呢?自尊自愛。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過且過,也是因為尊重自己,我才不想忍受不適合我的成長環境。其次,自尊自愛不僅是接受挑戰的動力,也是勇氣的來源。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敢于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獲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墨守成規,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愛的風險
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發生沖突時的指責和假謙虛,即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去指責所愛的人。父親指責兒子時會說:“你最近怎么鬼鬼祟祟的?”潛臺詞是:“你不應該鬼鬼祟祟的,你這樣是不對的。我有權批評你,因為我就從來都不鬼鬼祟祟的,我是正確的。”
真正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指責愛的對象,或與對方發生沖突。真心愛一個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
“我看清了問題的本質嗎?”“我的動機是為對方著想嗎?”“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愛的人?”“他的選擇可能是正確的,我是否因經驗有限才覺得他的選擇不夠明智呢?” “我想給所愛的人提供指導,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應該經常反思上述問題。
“要改變當前的局面,我應該采取怎么樣的方式?我要憑借什么樣的個人影響?我如何斷定我采取的方式,對孩子,配偶,集體,國家乃至人類有益無害?我憑什么認為我的想法正確,可以把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改變對方?我應該怎么樣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愛與自律
自律的原動力來自于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愿。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法。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并會以此促進雙方心智的成熟。
你選擇的愛的對象,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讓自己的心智的得到成熟。事實上,許多人把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里,你想以實際行動去滋養他們的心靈,并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終卻無濟于事,對于這樣的人,應該及早選擇放棄,因為你不管如何傾注自己的愛,都無法使對方的心靈獲得成長,就如同在干旱的土地上播種糧食,只能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愛是一種心理治療
現代心理治療理論敢于一反傳統,把心理治療定為真正的愛的歷程,那么反過來說,真正的愛能否使心理治療更有成效呢?如果我們真心去愛自己的伴侶,父母,子女,朋友,我們能為促進他們的心智成熟而進行自我完善,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是在對其進行心理治療呢?答案是肯定的。
好運
好運是一種天賦和才能,換句話說,有些人具有這種天賦和才能,而有些人則不具備它。我的基本假設之一是,“意外發現的有價值或令人喜愛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現之一,這樣的恩典是我們所有人都能觸及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把握,有的人確讓機會白白溜走。那么如何把握這份恩典呢?有的人之所以不懂得把握機會,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恩典的存在,也從不知曉某些好運的價值,因此也就從未“意外”發現過令人驚喜的事物。換句話說,人人都有機會與恩典不期而遇,但有的人在恩典降臨時不懂得把握。他們對類似的好運不以為然,以為不值得小題大做,結果任憑大好的機遇從身邊溜走。
我總是嘗試不去把每個人看作是真正的實體,而當我自己的思想局限讓我不得不把人們認作一個個實體時,我會想想這些實體的邊界乃是非常具有通透性的,與其說是一堵墻,不如說是一道籬笆,無論是從籬笆頂上還是縫隙里,別的“實體”都可以翻進來或是滲透進來。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就是這樣彼此滲透的,而二者又都不能說是構成我們精神世界的“實體”
恩典與個人之間的關系
就像身體包裹在衣服里,血肉包裹在皮膚里,骨骼包裹在血肉里,心臟包裹在胸腔一樣,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包裹在上帝的慈善之中。衣服,血肉,骨骼和心臟都會衰朽,而上帝的慈善卻永遠保持完整。
原罪:懶惰
不少人的愛是虛假的愛,因為他們不想承受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懶惰是愛的對立面,是人生中一種可怕的消極力量。
我們需要選擇相對艱難的道路。如果要走完這樣的道路,我們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經受更多的痛苦。這當然使我們產生恐懼,從而想要逃避痛苦。
懶惰與你花多少時間工作,如何對別人盡職盡責沒有多少關系。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恐懼感。
我曾指出,人們總是覺得新的信息是有威脅的,因為如果新信息屬實,他們就需要做大量的辛苦工作,修改關于現實的地圖。他們會本能地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寧可通信的信息較量,也不想吸收它們。他們抗拒現實的動機,固然源于恐懼,但恐懼的基礎卻是懶惰。他們懶得去做大量的辛苦工作。
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意味著接受新的責任,做出新的承諾,發展新的關系,達到新的層次,經受更大的風險。現在我們可以認為,我們其實是害怕失去當前的地位或角色,所以才害怕轉換成新的角色,達到新的地位。我們害怕改變現狀,害怕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擦覺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懶惰的痕跡。就我個人而言,在追求心智成熟的過程中,我越是接近事實真相,就越是感到懶惰在作祟,而我有可能獲得的最新啟示隨時都會從身邊溜走。有時候,當我即將獲得建設性的思路時,腳步竟會突然停止,或不由自主地變得遲緩起來。我相信,某些極有價值的想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讓我忙碌了半天,最終功虧一簣。為改變這種情況,我一旦發現自己放慢了腳步,就會強迫自己加快步伐,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大步跨進。
邪惡
邪惡是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并且不可避免。邪惡是運用一切影響力組織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行為。一般意義的懶惰,只是對自己和他人缺少愛,而邪惡則視愛為仇敵,與真正的愛完全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