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對我非常重要的書,這本書關于寫作,關于生命創意,也關于心靈修行,書名叫做《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作者是美國的茱莉婭·卡梅倫。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現真誠的推薦給你,希望也能給你帶來收獲。
1、與這本書的遇見
我是在2013年10月遇見的這本書。當時我在成都讀研三,一次去學校附近書店閑逛,看到這本書擺放在很顯眼的位置,我便隨手翻了翻。翻完幾頁后激動不已,便立即把書買了下來。迄今為止,我已看了十多遍,書上寫滿了我每次閱讀的思考筆記。
為什么我會對這本書一見傾心呢?因為當時剛進入研三,工作不知在何方,愛情瀕臨分手,狀態紊亂,又無人指點。而這時,書的作者卡梅倫,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在面前,將她的思想從大洋彼岸傳送到我這里,幫助我一點一滴厘清心中的千千結。我在她的文字中得到慰藉,指點和驚喜。
全書共有12章,光看小標題就有治愈作用。如接納差勁的自己;信任自己;控制負面能量;與充滿創意的自我充分聯結;宇宙能量就是你的靠山;恰當的奢侈;拒絕完美主義;按部就班慢慢來;在困境中善待自己;競爭、名聲、工作狂;讓自己心靈;相信自己內在的指引。
每一個章節并非是雞血式的口號,而是用細膩的文字,闡述出我們平時忽略的感受,錯誤的想法,每次被她戳中后,都會熱淚盈眶,雙手合十感謝上帝:我終于遇見了能準確道出我內心想法的作者。
2、對這本書的運用
卡梅隆傳授了兩個挖掘和修復創造性自我的工具——晨間筆記和藝術家之約。
這兩個方法都很簡單,晨間筆記就是每天睜開眼后,即打開枕邊的筆記本寫滿三頁。不需要任何思考和偽裝,腦海中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無論事情多瑣碎,多無聊,無愚蠢,多怪異,只管放心大膽的寫下它們。目的是什么呢?因為晨間筆記中無意識寫下的憤怒、抱怨和瑣碎,恰恰就是阻礙我們與創造力連通的誘因。這一切的煩惱,比如工作,戀人無意說的話,朋友莫名其妙的眼神,都在我們潛意識里打轉,使我們的日子變得泥濘不堪。寫下來,就是擺脫與那個家伙的糾纏。也是讓我們區分想法的真假,明察秋毫,與內在的力量不期而遇。
而藝術家之約每周騰出兩個小時,獨自一個人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對誰都不可網開一面,只是你一個人去。可以是去逛書店,獨自去看部電影,去美術館走走,去看日落,去鄉間徒步。只需要花一點時間,不需要花多少錢,與自己內在的小小藝術家單獨相處,傾聽它的聲音,從根本上滋養自己。
如果說寫晨間筆記是輸出,那么藝術家之旅則是輸入。蓄滿內心的藝術水庫,保持良好的藝術生態。在這些小事中,在這些細節中,讓內心的藝術家恢復活力,去理性無法抵達之地,那里有寶藏。
3、我運用后的收獲
當時我就那樣簡單的跟隨卡梅隆的方法,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寫晨間筆記。剛寫的時候,我有點不適應,因為腦中閃現出了很多白天不曾覺察的想法,比如我對家人的這個行為竟然是這樣看待的;朋友那句話真是讓我不舒服;諸如此類,很多這種負面思想。有時候真是不敢寫下來,滿懷罪惡感。但想到卡梅隆的鼓勵:不管任何想法都寫下來,很安全,不會有人看。我就全部寫下來了。每次寫完,我都覺得身心舒暢,似乎放下了一個很大的心靈負擔。
就這樣,寫啊寫,從2013年10月一直寫到2016年。這三年來,一個最最基本的改變是,不管我什么時候打開Word或者拿起筆,腦中從不缺少想法,完全無需擔心寫東西不出。
另外對我最至關重要的改變是,在每一次晨間筆記和藝術家之旅的調校中,我慢慢明晰了內心真實的想法。
如:
我并不滿意和男朋友相處的狀態;
我想搬到岳麓山大學城去做;
我想去過穩定的生活;
不不,這日子太糟糕了,我要走出去;
他的行為好突兀,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每個轉瞬即逝的想法之中,在每個讓我困惑的行為當中,我一一將之捕獲,記錄下來。如蝴蝶效應一般,在每個小小的改變中,促成了大的改變。
這三年,我做到了:
厘清與放下了讓我糾結許久的感情;
完成我的執念,來到長沙和上海生活和工作;
再次回到國企,告別與彌補當年遺憾;
與家人關系界限感分明很多,雙方相處更輕松和親密;
從依賴戀人,朋友和親人的狀態,到自己全權處理自己的生活。
……
這些看似尋常的事情,卻是那些年讓我裹足不前的原因。我在與自己一次次的對話中,逃離出那個纏住我的網,來到了今天。如果說我當下的狀態還沒達到最理想,那可以想象一下之前我的狀態有多不盡如意。
現在我生活在我曾渴望的大城市,有時候回憶往日,仍如做夢一般。接下來有很長的歲月需要走,有很多任務需要完成,并不會輕松,但我的心靈狀態越來越自由,這種自由度,也讓我相信,我有能力過得舒坦,過上我想要的生活。
與內在的自己聯結,才能真正過得幸福。我很感謝生命中遇到了這本書,讓我走出泥濘,讓我蘇醒,讓我清凈。每次重讀,都覺得像是與老朋友敘舊,每個文字都蘊含愛與智慧的氣息。
最后,我摘錄幾段話與大家分享:
很多人把對自己的剝削當成一種美德。
無論你認為你能做或相信自己能做什么,你都要動手去做。行動會產生魔力、恩典和力量。
賦予藝術家聲譽的往往是膽量,而不是真正的才能。許多藝術家比大家公認的藝術家更富才氣,但卻因缺乏膽量而招來惡評并被強行采下其新芽,或因得不到賞識而營養不良或枯萎凋零。
一旦依賴內心的造物主,我們就不會再依賴其他事物,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看上去很矛盾的是,與他人建立真正親密關系的唯一途徑是好不依賴。其實這兩者間并不矛盾。只有不害怕被拋棄,
才能獲得愈發隨心所欲。只有不纏著我們的愛人去承諾什么,對方才能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回應我們的愛。
我們總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格成功,所以在成功來臨時,我們總是想逃跑。我們當然會想逃啦!試著更善待自己一些就會嚇壞很多人。當我們的努力觸動了宇宙,讓它為我們打開一兩扇門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畏難情緒。“嘿,你!無論你要成為何方神圣!太快了!”。
我在這本書上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