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
“NG”
“NG”
“NG”
在《我就是演員》這檔節目中,兩位考核官和兩位表演指導先后按了“NG”鍵,一個正在表演的劇目不得不停止表演。
這個節目的規則便是當兩位考核官按了滅星鍵,三位表演指導中有兩位按了滅星鍵,則代表他們看不下去這樣的表演,演員必須停止表演。
這是我看一個節目,第一次看到演員沒有演完的劇目。
這個劇目,表演的是《西游降魔篇》中唐僧拯救洞里的孫悟空片段。
這兩位演員,一位是酷愛喜劇的陳君聰,一位是經常演霸道總裁的姜潮。
當導演和評委都按了“NG”時,正在表演的他們面露無奈,因為不知道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成了第一期唯一一個沒有表演完的一組。
從演出的劇場,走到有觀眾的舞臺,演員與評委的唇槍舌戰也從這里展開。
章子怡說:“這樣的片段放上舞臺,要么就是把觀眾笑死,要么就是把觀眾尬死,不好意思你們是后者。”
當聽到這樣的點評,作為挑選了這部劇的陳君聰忍不住開始解釋。
“因為后邊還有一些和原版不一樣的理解,以及好的設計和包袱,還沒表現出來。”
作為演員,沒有表演到最精彩處,就被喊停,是很難受的。
可于正一句話又掀起了腥風血雨。
他說:“當我們看到不好的表演的時候,電視臺的觀眾就會轉臺了,電影院的觀眾就出去了,你沒有機會展示你后面的東西。”
但許君聰依然在解釋:“其實再忍一小會兒,最好的部分它就到了。”
那一刻我看到演員的無奈,但也看到了現實的狀態。
就如于正所說,當觀眾看到不好的表演,是不會聽你解釋的,他們直接轉臺了。
曾經聽別人說過一句話,他說:“演講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你沒有解釋的機會。”
這句話應用在他們的表演中同樣適用。
當演員最開始沒有吸引觀眾,后面解釋的再好,也沒有機會呈現的,因為觀眾不會聽解釋,只會看表演本身。
他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都在于表演本身,不在于演員的解釋。
在表演中,解釋是無用的。
不僅是表演,或是演講,寫作也是如此。
一篇文章出來,面向讀者后,評委就是他們,寫作者是沒有機會再去解釋自己為什么寫得好,或者寫得不好。
讀者是否愿意讀下去,取決于文章本身,不取決于我們的解釋。
于是在新媒體時代,標題、開頭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標題不好,讓讀者點擊進來的機會都沒有;開頭不好,讀者讀下去的欲望也會馬上消失。
這既是殘酷的,也是現實的。
這個世界不缺解釋,也不缺理由,缺的是無需解釋的結果。
當我們所要呈現的,與觀眾所理解的,達成一致,便是最理想的結果。
那我們自己呢?是給結果的人,還是愛解釋的人?
我自己也陷入了反思。
親愛的,愿我們用結果說話,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