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行
先看兩首偈語。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學在唯識行在禪
修在摩尼成在蓮
世人棄之如敝履
我猶抱之夜夜眠
第一首是武則天所作,第二首是我自己胡謅的。
有幾個概念,我要闡述一下,否則展開時容易糊涂。在我的認知里,佛學偏理論,佛法重實踐,佛教則傾向于政治。大多數時候,并不需要分的太清楚,盡管他們之間是有些許差別的。有鑒于身邊的朋友,不是對佛學成見很深,就是望而生畏,今天來聊一聊佛學到底有多難。
無上、甚深、微妙法,三個詞,把佛學的特點給表達出來了。無上呢,自然是指沒有比佛學更好的了,這個好像有點兒王婆賣瓜的嫌疑,不妨先存個疑,好在佛學是鼓勵大疑大悟的。甚深,就是平常所說“博大精深”的深,而且比你能想象的要深細的多。微妙法,這個就有點兒意思了,是說你要去體驗,粗線條的日常思維是無法理解的。
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看似好理解,是說佛法難聞的意思,其實不然。尤其是在當下末法時期,得正法真的是非大機緣不能遇啊。。。當然每個學人都會認為自己學的是正法,所以嘍,才說百千萬劫。一劫的時間有多長?自行搜索,保準結果嚇你一跳。
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意思是我這次碰上了,就要發菩提心、發大愿。注意“解真實義”這四個字,解,可以指學習、了解,也指用行動去理解,畢竟,佛學不像哲學,是門純理論的學問,而是一套實踐體系。
武皇的佛學造詣,可見一斑。
既然你有緣看到這篇文章,不如跟著我走一走,看看佛學到底難不難。
借著第二首的前兩行,就從學、行、修、成這個過程開始吧。
初學佛法,肯定是從佛理入手。現在是信息社會,不像過去得一本經書難于上青天,一輩子當成寶貝。稍微搜索一下,入門的佛理知識便撲面而來。如果說難,首先是“苦”和“空”的概念,有點兒違背常理。一個年輕人、一個小孩子,你告訴他人生很苦,他是無論如何接受不了的,除非遭受了一番磨難。隨著年齡的推移,生活上、工作上遇到了挫折,發現冥冥之中好像有股力量,這時候對“苦”的認識,就有了改變。至于“空”,就更難理解,這日思暮想、這花花世界,這山河大地,這宇宙銀河,怎么可能是幻相呢?看來,多讀《金剛經》是有益處的。對于思維能力發達或成功人士,這類人往往比較自負,可以讀《楞嚴經》《楞伽經》,專治各種不服。在眾多佛經里,邏輯嚴密,說理透徹,符合“科學精神”的,莫過于唯識宗。故而我說,學在唯識。
其次,佛理難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難在理解阿賴耶識。對于自小受唯物主義教育的我們來說,的確不易。領悟的關鍵,在于對待“難證偽”和“未知”的態度,在于對“我”的深刻剖析。其實,大量的生活經驗,和科學事實,已經在不斷的證實佛法,只是根深蒂固的無明作祟,正所謂,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再次,佛理,難在“真空妙有”。空不落空,空出自有妙法,不是死寂一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沒有一定的功夫,是見證不到這個境界的,有點兒難。
最后,佛法是不生不滅之法,一說就錯。佛陀講法,皆為方便。說都不讓說了,這可叫怎么理解呢?難。
學習佛法講究“二入”。即理入和行入。日常生活、工作應酬,無不可以踐行佛法。做事認真,保持專注,心無雜念,禪意十足。以至于忘記條條框框,打破種種約束,自然智慧顯現靈感迸發,更至于游刃有余圓融無礙。舉個例子,你正在抄經,師兄過來了,問干嘛呢?答:抄經呢。不懂佛法的親戚進來了,問干嘛呢?答:練字呢。你看,這就是方便智慧。這個階段的難,在于攝心一處制心一念。外界紛雜,想做到精神內守,不容易。
修,涉及到佛學的出世間部分了,應該說,這才是佛學的精華和根本宗旨。很多人把出世間法,誤解為躲進深山老林,逃避世俗生活,從而遭到大眾批評。非也?!笆馈保袝r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方,稱一百年為一世紀。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一切都在變化中,這個時間之內的叫‘世間'。還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來,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稀里糊涂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怎樣才叫出世間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超出時間的約束,心里清凈,沒有煩惱,體驗永恒真理就叫“出世”,并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能到這個階段的,就少之又少了。光財侶法地,就能把你擋在門外。更何談你的牽掛,父母老婆子女,功名利祿...放得下嗎?放不下嗎?這個代價你能承受嗎?想好了嗎?豁出去了嗎?難啊難...[搖頭]
最后說“成”。全球70億人口,就成了那么幾個人,這個概率,你要試試嗎?這已經不是難的問題了,不說也罷。
這么一路分析下來。學,有點兒難。行,有難度,但起碼自己可以去體驗。修和成,難上加難。不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遙想佛陀當年,貴為王子,為何還要出家?不就是為了尋求一個真理、探索一個究竟嗎?所以,在好奇心面前,一切的難,都不算難。
如果連好奇心都沒了,跟一條咸魚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