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電視劇《那時花開月正圓》,里面有一集介紹了光緒年間陜西女商人周瑩看到了洋布比之土布價格低、質量高的經濟現象,明白機器必然取代手工,于是花了二十萬兩白銀從英國進口織布機器開辦了陜西織布總局。沒想守舊勢力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居然煽動即將失業的織布手工業者鬧事,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將織布機砸個稀巴爛,女主人公被氣得吐血。我看到這里,一邊佩服周瑩和趙白石的高瞻遠矚,一邊又被守舊勢力的迂腐和愚蠢氣得牙癢癢!
? ? ? ? 作為一個明粉,曾經反感厭學清朝歷史。一是女真作為游牧民族趁明朝后期的衰落內亂搶奪政權,二是清朝的無知自大閉關鎖國使得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在近代受盡歐美小國凌辱!就連開創了康乾盛世,一生兢兢業業的康熙皇帝,相比之于同時期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其眼光之短淺已經由歷史給出了教訓。康熙帝雖勤政為民但驕傲自大,眼中始終不見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后,文化、科技以及思想快速發展,工業革命后國家實力更是突飛猛進。外邦前來建交都視同自己的藩屬國,必須讓使者行跪拜禮才行。最終被迫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屈辱條約。而彼得大帝知曉科技才能強國,改名換姓親自去西洋學習先進技術,聘請西洋專家回國逐其維新改革,終為俄羅斯帝國創建打下基礎。
? ? ? ? 電視劇中的男三號趙白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眾多士大夫之一,卻是少數覺醒者之一。鴉片戰爭之前的大清文人,整日研究八股文陰陽五行,視西洋科技為奇技淫巧。只有少數人如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等人意識到西洋人不僅軍事實力遠超大清,甚至意識到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有能人李鴻章者,竟然在同治年間就預言到如果中國不變化而日本實行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他日必將侵略我國。李鴻章等人的自強救國之路雖然使得中國向近代文明走近了好幾步,卻無法挽救中國,原因有這些領袖個人的局限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
? ? ? ? 電視劇只是一個藝術作品,歷史遠比作品殘酷。如今的我們站在21世紀談論兩個世紀的故事,義憤填膺也好風輕云淡也罷,都是站在上帝視角看待問題。立足腳下看今天,也許一場影響力不亞于“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革命即將來臨。科技改變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每一次革命都伴隨著舊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誕生。舊事物的抗議、哭喊阻擋不了新事物前進的步伐。它就像一個新生嬰兒一樣,雖然嬌嫩但帶著強勁的生命力在血與水中用一聲響亮的啼哭宣布它的到來。這聲啼哭曾是蒸汽機的轟鳴聲、發電機的啟動聲、電腦的開機聲,也有可能是早晨醒來聽到的第一句來自家庭機器人的問候聲。
? ? ? ? 不管怎樣,但愿我們在任何一次科技改革浪潮中不要成為那個“舉起棍子搗毀織布機的土布織戶”,要么就當快人一步敢為人先的周瑩,要么學習當識時務者為俊杰的趙白石,實在不然,就當一個心安理得脫下土布衣,高高興興穿上洋布衫,好好享受科技文明的普通老百姓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