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時間是2015年1月5日10:31:18,離開2014的最后一天沒有來得及記錄。新一年的第五天總算開始寫一點什么了。
想象著別人的年終總結:2014又要就結束了,今年總的來說還算順利,做了A,完成了B,C還差了一點點,明年繼續努力啊,新的一年,新的自己,fighting~
這不會是我的年終總結,或者我到現在也沒有怎么寫過年終總結。如果是我來,又會寫些什么呢?我沒有告訴自己今年一定要完成A,B,C,因為我總是覺得,沒有大塊的時間讓我用來做這些??墒菚r間都去哪兒了?我總是覺得你與其做一些不沾邊不靠譜的事情不如把心思花在學習上面,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是最好的。但是回過頭來才發現,時間也并沒有花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上面。
那回過頭來,客觀分析一下為什么一直的想法都不能實現,可能這是有他的必然性的。之前政治書上講,洋務運動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救中國,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也不能救中國,所以要探索新的救國之路。我一下是不能贊同的,因為只是一次偶然的原因或者是因為領導者不能高瞻遠矚而導致的失敗。但是現在我卻發現這樣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你想為什么領導者不能高瞻遠矚,這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他們的眼界。
扯遠啦,話說回來,我之所以沒有把可以用于學習的時間用來學習,只是耗掉了。這個是有深層原因的,有一定必然性,因為這是枯燥的,你不可能頂著這么枯燥的事情去干。所以該改變原來的想法了,該定下一些該做的事情的額外的目標。它們是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比如每天醒來之后,100個仰臥起坐的任務又刷新了,50個俯臥撐的任務又刷新了,幾分鐘的平板支撐又刷新了,英語聽力任務又刷新了,文字寫作又刷新了……然后第二層想到的是,今天又人工智能要上課,晚上有會議要參加,或者有開發任務要做。這些雖然都是臨時性加入的短期任務,但是都是緊急的事情,所以一天的工作安排就是先不放過緊急的工作,然后必須完成的是重要的長期任務,一日事一日畢。長期任務不能拖著,如果拖著那么,到明年新一年的年終總結,你會發現,你又沒有的東西好寫了。
看到GY在做一個微信公眾號男神養成,每天還在努力的想辦法擴大受眾,真的不容易,從開始到現在應該有個把月了。粉絲應該一兩百人吧,因為每篇文章閱讀量就是幾十左右。我自己在旁邊看看,都想要放棄了,就不想做了。但是今天依然還問我小廣告圖片做的怎么樣。很敬佩。
看柳下揮,一年也就完成一本書。當時2008年開始看他的書的時候,他在起點的排名還不是最頂尖的,但是每年都寫一部書,堅持寫,粉絲也堅持增加。去年一年就入了六百萬。當他寫年終總結的時候,難道寫上一句,幾年完成了一部大書,收入終于質變。難道這還不夠記錄在年終志上面的嗎?
我真的太急了,花一年的時間來經營好一個微信公眾號,這難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如果最后能夠粉絲數到萬那不是一個成功的事情嗎?花一年的時間不值得嗎?
做好一個公眾號不那么簡單,這個需要綜合的能力,你想通過專門的技能學習就可以做好嗎?不可以的。羅輯思維里面就說過,某位國學大師,閱讀經典,真是皓首窮經。但是現在讀書的方法不是去把所有的一類書都讀了然后梳理知識。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社會根本不行的,現在的讀書是按需讀書。你需要什么知識和能力,你去找自己需要的去學習就是了。所以等你覺得自己學習夠了,終于到了可以輸出的時候,那就真的不知道到了什么年代了。
想學的東西很多,不管是否功利性有用,因為好玩。無用就是一種浪漫。好在很多學習的東西都是可以以輸出衡量的,不論輸出的質量如何,至少是自己學習的方向,還有學習效果的慰藉。
比如學英語,你可以背了多少單詞,看了多少篇文章,翻譯了多少電影。
學寫文章,你可以寫了多少字,寫了多少篇,都放在那里看得見,總結了多少寫作技巧和表現方法。
學習技能,看了多少技術書,寫了多少技術總結,有多少成品。讀了多少源代碼,多少框架,學會了多少模式,多少算法,多少工具,多少語言。
健身,每天練習了多少的量,每個月后體型的對比照片
閱讀,一年讀了多少書,每周完成多少,是否閱讀的感悟記錄
練字,練了多少字帖,寫了多少成品
金融,讀多少書,投多少資,分多少析
……
當你到再一次年終盡頭的時候,寫起年終的總結,那么這些都會為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