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在本質上都是令人快樂的,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長、成才、成功,并在這個過程里獲得快樂,享受快樂。然而實行快樂教育之路卻又曲折難行。
01
家長:快樂教育,叫人不快樂
這段時間,張娟很是郁悶:兒子馬上就要“小升初”了,可是小學畢業考試結束后,還要去參加中學的入學分班測試。中學開辦了遠程網絡班、實驗班、重點班、宏志班和普通班,要按照測試的分數高低進入相對應的班級。前幾天,張娟還接到了幾位同事和親友的電話,相約到省城去參加名校異地生源教學班的招生考試。
幾年前,張娟聽說同事的小孩在縣城小學讀書時,每天背著鼓鼓囊囊的小書包上學得早、放學得遲,作業不少,周末還得上這樣那樣的補習班、興趣班、特長班,暗自慶幸給兒子選擇了“快樂教育”:作業一直不太多,每天朝九晚四,周末雙休,寒暑假開啟敞歡、暢玩模式。
本想讓孩子“像路邊的野草一樣自然瘋長”,體驗快樂童年,可是面對眼前的升學擇校、選班考試,張娟忐忑不已:考試不是兒子的強項。明天到哪所學校?會進入怎樣的班級?以后能報考哪些大學和專業?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在這些一連串的現實問題面前,張娟真的是束手無策啊!
看著兒子茫然無助的眼神,張娟感覺心里堵得慌:后悔、內疚甚至憤恨之情一起涌上心頭,不能自已:快樂教育,為啥叫人不快樂?
02
學生:再見,快樂教育!
今天,班主任講解了“快樂教育”:家、校共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習難度、減少課業訓練量、增加活動時間、延長周末假期等,總之要減負、降壓,把老師、同學以及家長們從苦海深淵里解救出來!
呵呵,快樂教育?我才不信!
雖然我只是一名高三學生,但我知道只要高考政策不變、招生錄取方式不變,那我們還得一直埋頭苦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請看那鮮紅的高考勵志標語還在:“做一題是一題,得一分多一分,一分干掉千人!”
古有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學知識、求學問是何等的艱難困苦!只有今天的識記、理解、記憶等源源不斷地存儲,明天才能在書到用時“能輸出、快輸出、多輸出”,長時間的日積月累,才會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一位學長說得好:現在不好好讀書的賬,到了找工作的那一天是一定要還的。所以我相信沒有天才,將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上去!我明白未來的路在哪里,因為我雙肩上承載著家族、親友們的希望。
明天的我一定會感謝今天勤奮學習、辛苦付出的我。再見,快樂教育!
03
老師:教育的果實很甜,但教育的根太苦
在基礎教育階段,理想化的快樂教育方式在每次大型考試面前,總是不堪一擊:不管學生入口怎樣,眾人的眼光一定會齊刷刷地緊盯著出口,一考定終生,考而優則喜,一考成名天下知。
眾所周知,今天的教師很忙,班級管理、社會活動的事務繁雜,真正用于課堂的教學時間并不多。有限的時間里要激發學生興趣,夯實基礎,歷練意志,達到預定目標,實在有些為難。高考、中考、公務員考試,不會降低難度,學業競爭勢必激烈。社會和家長持續高度關注下,老師們的快樂教育注定就是一場“帶著鐐銬”的舞蹈。
亞里士多德說:教育的根是苦的,盡管其果實是甜的。
04
社會:快樂教育,想說愛你不容易
“快樂教育”是舶來品,19世紀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最早提出,強調教育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成長的自然順序,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并享受到教育的快樂。
盡管現在國內的教育以及高考招生形式倍受爭議,然而它又是目前“最不壞的”、“暫時沒有更好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今天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高考無疑是為國選才和實現草根平民沖出固有階層起到了相對公平、公正的作用。
當千軍萬馬同擠獨木橋的時候,“叢林法則”顯露無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的弱肉強食現象似乎天天都在上演,讓人觸目驚心、心有余悸。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等學校、基礎教育的優質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加大了競爭的力度。稀缺的資源、懸殊的考錄比例、城鄉教育間的差距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可能會逐漸澆滅快樂教育的火苗。
日本在新世紀初試行了“周末雙休、教材變薄、難度降低”的寬松教育,不久就發現受教育者的知識儲備不足、基本功不夠扎實、學習力下降、抗壓力變小等等現象,目前也正在“撥亂反正”。
近幾年,英、美國家也有人在不斷呼吁,要借鑒我國的基礎教育的一些成果和經驗。
也有人用不吃苦也能成功、不讀書也可成才的事例佐證快樂教育的成果,這樣的事例有,但不多,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更不可能被大批量的復制、克隆。
“快樂教育”在哪里?想說愛你不容易。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