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心理愛好者向我抱怨,學了這么久還是不能釋放負面情緒,還會經常內疚、自責。
這種頻繁的“自我攻擊”讓他們苦不堪言,自己為什么就不能把攻擊釋放出來呢,為何會朝向自己,簡直太愚蠢、太懦弱了。
我總會反問道:“那么,你想把攻擊性朝向誰呢”,他們隨即陷入沉思,并沒一個明確答案。
很多人總在追求“攻擊性向外”,以為只要釋放出來就好了,否則會釀成大禍,但凡自我指責就會害怕,擔心積壓太多把自己擊垮。
其實你沒那么脆弱,比自責更嚴重的是你不接受自責,總會把它上升到壓抑的高度。
記住:恰當責備是一種能力,而不在于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
我有個來訪就這樣:
她需要照看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六歲,老公經常出差,一出差就十天半月,根本指望不上。有時實在控制不住會吼孩子,甚至也動過手,之后開始深深地自責,“都怪我不好”成了口頭禪。
咨詢期間會詳細和我訴說每個過程,比如孩子們是如何惹她生氣的,那天發生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忍耐的,又是怎么承受不了的,直到爆發。
爆發后總會內疚,然后就是徹夜難眠,責怪自己不該對孩子發火,接下來幾天會加倍補償,對孩子很有耐心。
事實上,每位媽媽都有過像我來訪這樣的經歷,總在對孩子發火后開始譴責自己,然后加倍補償,然后繼續生活。
特別是孩子特淘氣,自己又遇到了煩心事,伴侶又指望不上,情緒難免失控,對孩子發脾氣在所難免,自責也在所難免。
要不然呢,我告訴你不要自責,要去指責老公、要去指責父母、指責社會,那有什么用嗎?他們能聽見嗎,聽得進去嗎,特別在發火那一刻,沒任何人在身邊,你總不會等到半個月之后去責怪別人吧。
所以在那一刻,你只能怪自己,只能沖自己發脾氣,只能愿自己沒控制住,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巨大愧疚感中跳出來,繼續生活。
自責是一種行動,它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內疚、羞恥和焦慮。
正如我的來訪,如果沒有自我責備,她就無法原諒沖孩子發火,就會一直處在內疚感里,“自責”成了保護自己的工具,不至于被更大情緒淹沒。
人被愧疚感折磨的時候,并不去在意指責是“對外”還是“對內”,那時候講究的是經濟原則,怎么快怎么方便怎么來。
沖孩子發火以后,是自責好呢還是打電話責怪老公好,當然是前者,即迅速又方便,能瞬間緩解內疚和焦慮。
所以剛開始我鼓勵她內疚和自責,而不是安慰她:“不要自責啊,這都不是你的錯,你也很辛苦啊”。這些話比起內疚感根本于事無補,還會讓她產生“自責是可恥的”想法。
許多人就認為自責是可恥的。
比如自以為是的人:
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有啥問題,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他們會抱怨各種不公平,會憤憤不平憤世嫉俗,看似正確和清高,其實是一種懦弱,采用的方式是很原始的“投射”和“否認”。
再比如夸大型自戀的人:
把自己縮小在一畝三分地,拒絕他人的建議,也假裝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喜歡被無限褒獎和不切實際的吹捧,一點微不足道的批評就會崩潰,缺乏客觀的態度,不敢暴露自己,一旦暴露情緒立馬崩潰,根本沒“自責”的能力。
之所以說自責是一種能力,是因為一旦開始自責就開始往內看,是另一種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
之前我有個7歲小來訪,擺沙盤時不小心把一個瓷娃娃打碎了,那一刻她嚇壞了,一動不動呆坐著,驚恐的看著我。
我并沒有說話,只是微笑的看著這個可愛的小女孩。
過了大概一分鐘,我邊收碎片邊問她剛剛在想什么,只見她長舒口氣,說了一句:“都怪我不好”。
我也沒去安慰她,只是把碎片用紙包起來,對她說:“好啦小姑娘,我們繼續吧”,之后我們又開始了游戲。
之所以如此反饋,是要讓這個女孩完成某種體驗,盡管我知道這對孩子來說有點難以忍受,這個體驗就是“因為恐懼而自責”。
她犯了個錯誤,這個錯誤會讓她覺得要受到某種懲罰,在我還沒有給她明確答復之前,恐懼感是很強的。
為了不那么害怕,女孩必須學會一項技能來抵御恐懼,那就是“都怪我不好”。
只要情緒有了個出口,這個情緒影響立馬降低,當女孩開始自責時就不那么害怕了,剩下的才是我的反饋。
而我的反饋沒就這件事糾纏,而是繼續游戲,我在用行動向她表明:你是可以犯錯的,同時你也是可以自責的。
現實中,孩子自責反思的行為會被大人強行中斷。
比如孩子剛打碎了碗,你就大喊沒事沒事我們再買新的,或大吼道你眼瞎了啊怎么那么不小心。
這些回應讓孩子來不及體驗本該屬于他自己的情感,慢慢變得不知所措。
從我小來訪表情中可以看出,她在家犯錯是沒機會體驗的,會被大人情緒強行斷裂,所以才會呆若木雞。
我的反饋給了她新的經驗:原來犯錯還可以有這樣的經歷。
成年人也是如此。
沖孩子發火的媽媽必須經歷自責這個過程,是需要用“自責”來處理“犯錯的結果” ,而不是一下慌了神。
當一個人陷入了自責就代表正在完成以下過程:
我本來可以做的更好
我要如何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以后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
整個過程就是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過程,也是喚醒某種積極生活態度的過程。
接下來你可能會想到:
我為什么會犯錯、我對自己要求是不是太高、我是否有些憤怒和委屈、它們的來源是什么、為什么我會像剛才這樣,接下來該怎么走出困境。
所有自責只要開啟就是在思索:如何寬恕自己、原諒自己。
“都怪我不好”意味著“我是可以被原諒的”。
很多時候“不好意思”這句口頭禪就代表“我已經原諒了自己”,至于你怎么看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前天我就連續遭遇了三個“不好意思”(我好倒霉
):
等紅燈被外賣小哥碰了下,他和我說“不好意思啊”;走到辦公室樓下被一個玩水槍的孩子噴到了,她媽媽連忙說“真不好意思啊”;在電梯又被人踩了腳,也說了句“不好意思啊”。
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沒等我說沒關系,也沒非要我原諒的意思,而是該干嘛干嘛。
我知道那句自責的“不好意思啊”一說出來,他們就已經自我原諒了,至于我是否接受道歉就是我的問題了。
一旦把自責說出來,就做好了接納的準備,實際意義上你已經開始自我寬恕了。
這也是我的來訪不停和我訴說的原因,也是我給你的唯一建議:
對待自責只需要表達出來!
你是如何責怪自己的?這樣多久了?每次持續多長時間?什么事會讓你自責?你自責的方式是什么(罵自己懲罰自己還是扇自己耳光)?自責時候都在想些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自責后你往往會怎么做?
你犯了個錯誤、覺得自己很糟糕,隨即會產生大量羞恥、內疚、恐懼,繼而開始自責、甚至自我懲罰,再后來把它們統統說出來或寫在日記里,如此這個過程才算完整。
最終的表達才是某種意義上的攻擊性釋放。
當一種情緒被語言符號化就有了意義,情感就可以流動起來,而不是被堵在那里。
?“自責”一旦被他人感受到會立馬被分擔。
你向某人一直說:“我錯了,都怪我,我真該死”的時候,對方不管是誰都會有意愿準備接納你。
面對一個懺悔的人,你也很容易心生悲憫而不是落井下石,相反,遇見一個死不承認錯誤的人則會報之以憤怒和鄙視。
自責具有普遍感染力,幾乎是人類共同的行為,背后大多是愧疚感,而愧疚感是一種高級別情感體驗,直接區別于動物。
所以親密關系中表達自責更是一種智慧,這會讓對方有進一步溝通的意愿,也會拉開情感交流的序幕。
像是跳出了關系看關系。
并優先自我反省,敢于向對方袒露,這不是軟弱,相反,這需要很大勇氣。
比如和孩子說:“寶貝,媽媽錯了,剛剛不該沖你發火”、“老公,那件事是我不對,我感到有些后悔”之類。
遺憾的是我們總覺得是對方錯誤,很少去看自己做了什么才會讓對方有那樣的反應。這其實是一種僵硬的思維習慣。
這種能力很少被接納,也很少被表達出來,因為表達之后會被看到自己的陰暗面、脆弱面,繼而更加羞恥。
但至少能有個其他的途徑表達,比如喃喃自語、書寫、日記、團體、去寺廟等等。
這樣就被分擔了,不再是你一個人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