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之間,江南春先生出現在了各個地方的地鐵、電梯、地下道的廣告中。他用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向路過的你傳授:「只要我的人脈還在,白手起家并不難」。
有人說這句話是病句:「只要我的人脈還在」描述的是一副曾經輝煌如今落魄的職場人士的圖景,而后半句的「白手起家」,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是「形容在缺乏基礎或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艱苦奮斗,創立事業」,描述的是一個從新開始的奮斗過程。人脈應該是可以換算成啟動資金的!
也有人說這句話充滿了賣弄成功學的臭味。
我想說說人脈。人脈和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這次春節回老家,和幾個初中同學深夜吃燒烤,聊了聊。感覺多年的隔離,已經讓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不一樣,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了。他們的想法應該能代表很大一部分迷茫的大學生:已經大三了,快要畢業,學校的東西沒學好,可能根本就沒什么用;日益能感受到生存的壓力,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最后的結果可能是考研或者出國。覺得中國人情社會很黑暗,只要有關系就能辦到許多常人辦不到的事情。公務員都是腐敗的,沒有一個是不貪污的。這些事情想起來太煩了,還是先打一盤 LOL 壓壓驚吧。
至少從我目前的人生經歷來看,很多人真的誤解了人脈的作用。最近兩會,一位人大代表提案,要讓中國人「不求人」,并坦言自己妻子看病也托了人,擔心不托人的話,妻子無法接受最好的治療。
這個問題反映出了我國優質公共資源的匱乏。但這位人大代表自己也承認,就算不托人,給自己妻子看病的醫生也會盡全力治療,因為他的醫德在那里。
「中國人求人」是一個社會風氣問題,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國的優質公共資源匱乏,好的醫院太少,好的醫生太少,好的學校太少,好的教師也太少。當然原因不止這一個,這事兒咱們不能說的太細。我想說的人脈不是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但有的人認為有了好的人脈,就可以通達一切,辦事不難,白手起家也不難。似乎人脈比你本身的能力更加重要,這樣的想法本質上是「懶」。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和人聊聊天,套套近乎,和努力提升自我比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
認為人脈比能力更重要的人,請回答我一個問題:人家憑什么幫你?
假設我們想要辦成一件事情,并且我們認為如果有 A 君的幫忙,這件事才能辦成,或者能更好地辦成。那么就這件事情來說,對這件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程度,A 君有三種情況:比你大,比你小,和你差不多。
如果 A 君起到的作用比你小,那么這件事情你找他是浪費時間的。
如果 A 君起到的作用和你差不多 || A 君起到的作用比你大,你就需要回答,他憑什么要幫你。
如果 A 君起到的作用和你差不多,他愿意幫你,我認為是因為他希望和你建立聯系,這次你幫了他,下次他有事情能來找你。
如果 A 君起到的作用比你大,他愿意幫你,我認為是因為他看重你未來的潛力,這次你幫了他,也許不遠的將來他有事情能來找你。這其實像是一種人才之間的互相投資。我深以為然,但李笑來老師的一篇文章,讓我明白了我的觀點是片面的:越是高層次的精英,就越樂于幫助他人。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這件事情對 A 和你來說是雙贏。
可是許多人認為只要關系夠鐵,就沒有什么忙是不能幫的。但其實,你在人生中收到的大多數幫助,都來自于弱關系。意思是,這些人是和你非親非故的。事實上,如果你的能力不夠進入到一個圈子內,你連把弱關系發展為很鐵的強關系的機會都沒有。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來說,我的公司剛剛融了天使輪。想找國內某知名媒體報道,依托了圈內的一個前輩引薦,但是該知名媒體拒絕了我的請求,因為內容不合適。先撇開我的失望等主觀情感,這件事情的邏輯是顯而易見的,這家媒體報不報道,取決于我們這條融資消息對他們來說適不適合,這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和誰引薦有關嗎?當然有關,但是該媒體會因為這個引薦者而去報道不適合報道的內容嗎?
許多人只看到了擁有廣人脈者的光鮮亮麗,卻沒看到他本身的能力就很強。能力才是主要的,人脈只是催化劑。
我認為江南春先生的話應該改成:「只要我的能力還在,白手起家并不難」。
但其實白手起家,或創業,就算你萬事具備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沒有任何人能保證創業的成功率,沒有任何方法論能讓創業像套公式一樣簡單。當然,這又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