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我這么多年雖然換過許多次標簽,有一個標簽始終沒有變過。這個標簽就是“修理”。從最初的修電腦,到現在的修保護,一直就在檢修這個行當里。只是近兩年慢慢的有種感覺,找我修電腦的人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我真的沒有時間再關注電腦方面的任何知識了。另一方面是電腦的故障率的確是低了,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上的。早些年的主板都默認配置一個DEBUG卡,你就能想到那些年這東西是多容易壞。進入Vista時代的軟件,就很少聽說藍屏啊、內存地址錯誤之類的問題了。
相隨的,聯想到了其他的檢修行業(yè)。修鋼筆、修自行車、修家電。這些曾經在我們生活中遍地都是的職業(yè),現在也蹤跡難尋。這么多年也很少聽說誰家家電壞了四處拿著修的,一般都是直接賣掉換新的了。就連我們之前的所長都感慨,“修試所”不能叫“修試所”了,叫“修換所”似乎更合適。
如今的設備,運行故障變得越來越少,大部分設備在規(guī)定的服役期內,完全可以做到無故障運行。耐摔的諾基亞為什么會退出歷史舞臺,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工業(yè)技術成熟后,耐摔基本成了標配。當然我知道有人會反駁我說,現在的手機根本不耐摔,我的iPhone摔了一次屏就碎了。相比于諾基亞時代,現在手機應用的頻次已經不是那個時代所能想象。遭受磕碰的次數也大了許多。反過來看,除了屏幕摔碎的那一次,其他幾次不涉及到屏幕的碰撞,也沒有影響到機器的運行吧?種種跡象,無一不在體現著我們已經走到了工業(yè)時代的末期。而從官方的定義來看,1935年工業(yè)時代就終結了。現在早已是信息時代。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馬克思語。從石器時代開始,每一個時代都是以人所使用的工具為核心進行的。而只要是工具,就有壞的可能性。時代開始的標志是制造相應工具的行業(yè)逐漸增多,時代消逝的標志就是維修相應工具的行業(yè)逐漸減少。工業(yè)時代的產物現在基本已走到了免維護的時間節(jié)點,再過很多年就離人人都可以維護不遠了。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雨后春筍般的成長起來,我手上沒有準確數據,但是可以想象一年中注冊成立的公司中,IT行業(yè)的增長率必然是最快的。制造業(yè)早些年就開始喊凜冬將至。喊了許多年又開始喊虛擬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發(fā)展,其中以董明珠最為典型。現在看看,不過是工業(yè)經濟已經是窮途末路。信息經濟這才剛要粉墨登場。
或許有人會說,工業(yè)時代不可能被信息時代取代,最多是并行關系。最基本的,沒有制造企業(yè)給你制造電腦,哪來的信息時代。農業(yè)時代的農民也會問這樣的問題,沒有飯吃你們這些工人靠什么操作機器。每一個時代的落幕應該是如同潮起潮落一般,有的在浪尖有的在海底,而非如同新生命競賽,是你或者是我,只能有一個存留下來。工業(yè)時代的落幕,只能是說工業(yè)從前臺轉向幕后,從以前的勞動密集,變?yōu)橹灰贁等吮憧梢跃S持運轉。以前一個對電腦十分精通的網管才能勉強維持一個十多臺電腦的“打字社”,現在只要一個能收銀的小妹加上一句“重啟試試”就能管理數百臺電腦的大型網吧。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比喻,但是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這代人要何去何從?想想其實很有意思。沒有適應工業(yè)時代節(jié)奏的農民,最終只能委身于農民工的稱號,干一些隨時能被機械取代的重復性工作。我們這些工業(yè)時代的工人,在新的時代或許要成為“工人程序員”吧?簡單的寫一些隨時能讓AI取代的重復性的代碼。再過許多年,只會抓蟲的碼農又要變成這樣的一個角色。考慮到文明的進程在近些年發(fā)展的越來越快,這樣的日子或許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