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賓中秋節談月亮與文學的關系? 楊連山
? ? 2010年9月18日,周同賓端坐在南陽晚報讀友會品月餅、話中秋座談會上,他說:剛才主持人說我對中秋節及月亮有研究,我毫無研究。關于月亮與文學的話 題可說的很多;關于中秋節的話題,可說的也很多。中秋節的歷史淵源,我說不來。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南陽中秋節的民俗及嫦娥奔月的話題,由幾位專家講。我從 月亮與文學的關系這個方面說一下。
? ? 中秋節譯成英語是? ? 意為月亮節,為月亮設的節日,過中秋節是為月亮過節。以月亮為主題的節日,這是中國人、華人一個獨特的節日。歐洲有很多節,但它沒有中秋節這個節。古希臘 崇拜太陽,有日神。這個神話源遠流長的影響了歐洲人的精神。中國人像關注春節、端午節一樣,關注中秋節。中國遠古時就有太陽神,有后羿射日的神話;還有月 神,有嫦娥奔月的美麗故事。有陰有陽,構成中國人眼中的和諧。如果這個世界只有太陽,太陽當然可以給人帶來很多好處,帶來光明,帶來溫暖,帶來剛陽。如果 只有太陽,沒有月亮,這個世界將無味很多。造太陽,又造月亮。太陽使人感到光明,使人感到力量,使人精神煥發;月亮為人們在感情方面的寄托,提供了可靠的 機遇和載體。月亮下和太陽下的感受是不同的。既感受太陽的溫暖,又在月亮下感受人的情感的溫馨。月下談戀愛在花前月下很有味;太陽下談戀愛不對味。陽光 下,詩人發出高亢的歌聲,反不如在月下使人更動情,更溫馨。中國人為月亮設節是很有道理的,中秋時是月亮最遠最亮的時候,選擇這一天過節,太好了。
? ? 中國的文人自古以來,對月亮情有獨鐘。中國文學史從詩經就歌頌月亮,從詩經下來,經過楚辭、兩漢樂府、魏晉的五言詩、唐時的律詩、絕句、古風、樂府、五代 十國時的小令、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小說等等。打開中國文學史,頁頁可以聽到詩人對月亮的吟誦和傾訴。中國文學史每一頁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如李白, 酒和月是李白詩中的兩大不變的主題。據郭沫若統計,李白現存的詩中,有百分之20寫到酒,寫到月的詩,郭若沫沒有統計,我也沒有時間統計,那一定是很多 的。連小朋友都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國人從孩提時代起,就在李白思鄉的月光中成長起來,李白看到的盛唐的月光,一直照 到人們的暮年。李白是浪漫的,連李白之死,也是浪漫的,也是撈月的浪漫之舉。李白至死都對月亮非常摯愛,對月亮的摯愛伴隨其終生。據傳說李白在大醉之后, 于安徽當涂,看到水中的月亮,就躍了下去,撈月去了,又傳說李白乘著仙鶴升仙去了。這當然只是傳說。李白的詩并不深奧,床前明月光夠淺顯明白的了,李白又 是浪漫的。
杜甫憂國憂民。杜甫很少寫愛情詩,李商隱是寫愛情詩的高手。杜甫平生寫過一首愛情詩,當時杜甫身處安史之亂中,他困在長安,而他的妻兒在鄜州。他寫到,今 夜瀘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在月夜,詩人看見月亮想起妻兒,他用月亮傳達心事。瀘 州的月亮,我的老婆只能一個人看,她在那里看了很久了,夜霧濕了她的頭發,我的一對兒女,太小了,不能理解老爸在長安想念他們,啥時候才能團圓呢。一輪明 月引出了杜甫的中秋詩,沒有月亮,杜甫就沒有這首傳頌千古的詩。
? ? 月亮不僅照亮了詩歌,也照亮了散文。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都是月亮下寫的。前赤壁賦一開頭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 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飲酒樂甚,叩暶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七月既望。十 六叫既望。蘇軾在赤壁游,游出來了前赤壁賦。十月又游赤壁,游出了后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 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沒有月亮,就沒有這兩篇千古杰作。
? ? 蘇軾還有一篇最短的關于月亮的散文,我非常喜歡,那就是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 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耳。這篇文章83個字,83個 字把月寫活了,寫得觸手可及。十二日,不到滿月之時,正要睡時,看見月亮,到承天寺尋張懷民,二人一塊在院子中月下散步。地上像積很多水一樣。月亮需要閑 人來欣賞。這有個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于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入獄,差點被殺,十二月出獄。被貶黃州團練副 使。至元豐六年,已被貶四年了。他心情抑郁,成為了閑人,本來可以不成閑人,朝廷貶我了,不得不成為閑人。不得不寄情山水。
? ? 一輪明月給文學帶來了豐富的題材,給詩人帶來了滿腔的激情,給文章帶來了風采。但現在城市人,很少關心月亮,各種霓虹燈把月光遮掩了。使人的精神生活、內 心世界,少了很多東西。城市兒童的童年很幸福。但城市兒童,最缺少的是和大自然的溝通,與日月星辰的交流。我的孩子不知東西南北,只知道左右。東的繁體字 為日木,傳說東海的桑樹上有十個太陽,烏鴉馱著它們,后羿射日,才剩下一個太陽。進入工業化社會,人們對左右分的很清,對東西南北分不清。大自然品類繁多 的客觀世界,城市人為現代化付出了慘痛的教訓和代價。當我們每天晚上于繁忙勞動之后,在享受現代化的享樂之后,到外面看看夜空和繁星,可以消除勞動中帶來 的疲勞,可以消除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更輕松。看月亮看多了,可以成為詩人,心中產生詩意,而詩意可以使人活得輕松,使人身上的繭剝掉一 層。應當關心夜空,關心月亮。想要活得好,除物質、安全外,還有使心靈得到滋潤。最好每個月抽出若干個夜晚,到戶外,站樓頂,看看月亮,一看就覺得世界真 好,人間真好,我自己真好。這樣,不就活得更有味了嗎。? 斗十千于100919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作者簡介
楊連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人。 一九八一年七月參加教育工作,現為南陽市十四中高級語文教師,校報琢玉主編。先后主編了雛鷹、文網、琢玉等校報,編印了《文網薈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貝》、《心有靈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滿枝》五本書。藏有三萬六千多冊毛著紅寶書連環畫,酷嗜紅樓夢。 二零零九年八月發起為十四位南陽籍烈士找家的活動,堅守十年,行程二萬多公里,執著的為十四位南陽籍烈士找家,已經送六位烈士魂歸故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河南省電視臺、河南日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南陽電視臺、廣東考試網等數千家媒體進行了數十余萬篇次的報道。《我們一起為烈士尋找回家的路》等數十篇文章發表在報刊上,著有《永遠的谷子地》一書。二零零九年獲南陽第一屆讀書月讀書人物稱號,二零一四年獲河南好人稱號,二零一四年獲南陽市第三屆道德模范提名獎,二零一六年獲南陽第八屆讀書月金牌推廣人稱號,二零一八年獲南陽市十佳最美家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