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失眠的過程

我原本的標題1.0版本是"關注認知,回到當下",打出來以后發現,這個標題一臉認真,專業,還有濃濃的雞湯味。雖然,在潛意識的控制下,我常常不自覺地給別人灌雞湯,但我并不喜歡自己的這種灌法,我更加傾向一種輕松詼諧地自說自話,聽者讀者也不必刻意在乎我想表達的內容,而在我表達完之后,就自然而然地了解我想說什么。因此,我將題目改為"記一次失眠的過程"。

我一向睡眠質量很好,一年大概就兩三次失眠的時候,一般情況都是倒床三分鐘必睡。而就在昨晚十一點,我寫完了一篇簡書,像往常一樣翻完朋友圈之后,我竟然睡不著了。在我睡不著的時間中,我腦海里全是我簡書的內容,一遍又一遍。

睡不著?明早還有培訓,必須睡。好!于是我逼著自己睡,眼睛用力閉上,可眼珠卻毫不停歇地轉來轉去。內心煩悶至極,因為今天就是因為昨天沒睡好,所以上午培訓時一直打瞌睡。難道明天又要惡性循環?當時,腦子里就一個想法"我今晚注定失眠"。

于是,我抓起手機,打開屏幕,又開始翻朋友圈,看公眾號,發現珍哥剛剛發了一篇文章,值得一看。珍哥的文章大多是教育敘事,而且文風幽默搞笑,讀起來很爽快,讀完還令人久久回味,反思回響。結果,本來讓自己玩累,這下更睡不著了!我還是逼自己睡,因為明天真的要早起,還要認真聽課呢!

好,把手機放下,又接著睡。翻來覆去,翻來覆去,一下子把被子掀開,又蓋上,掀開,又蓋上。接著把腳壓在被子上,成弓字形,再又雙手雙腳分開,呈大字型。還是沒睡著!我必須得找個舒服的姿勢逼自己睡,于是先是臉朝上仰著睡,后是臉朝下趴著睡,在后來把枕頭抽掉,抱著大大的枕頭睡,又把枕頭放在腳上睡……越來越興奮,越來越無眠!

經過一番戰斗,我像失眠屈服了,就好像是承認了他的存在。于是,我又摸出手機,拿上耳機,決心不睡,看奇葩說。看了一集,接著看第二集,這樣到了凌晨兩點,我才有了一絲疲倦。趁著倦意,我關上愛奇藝,打開網易云音樂,單曲循環"遠走高飛",準備入眠。

具體什么時候睡著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在上午的培訓前一個半小時里,又打瞌睡了……不過我在邊瞇眼邊聽,培訓的內容正好與心理有關。聽著聽著,我就找到了自己失眠的源頭。

昨晚失眠時,我一直在分析自己失眠的原因。各種原因,包括睡前做了健身操,中午睡太多,睡前大腦興奮,晚上吃太多……這些原因找不完,所以越找越活躍,越來越睡不著。

往往我們出現問題,總是尋根究底地查找原因。在一年的教學中,作為班主任的我,多次在和學生談話時也是這樣。我確實比較耐心,會和學生努力去找問題的原因,往往交流許久,原因也能分析出來,可問題似乎并未隨著對原因的了解得到解決。我的慣常思維是對癥下藥,治病需要知道病因。今天老師的一番培訓讓我有了另外一條思路,那就是不糾結于原因,從認知著手,找出錯誤想法,從而改變行為,最后解決問題。

原因不是不重要,而是不必太過追根究底。

我嘗試找自己失眠的原因,結果自己果真失眠。因為我認定自己是失眠的,這樣的想法得以關注強化,導致我想什么,就來什么。或許在十一點時,我只是無法立馬睡著,而不是我自己想的失眠。而我一再地關注自己的睡不著狀態,將其確認為失眠,這樣的錯誤想法,即認知,導致我神經緊張,最后真的出現失眠的行為。

我以后要是再睡不著,絕對不能在當下去尋求原因,而是應該改變自己的錯誤認知,告訴自己,我能睡著!第二天醒來,再去分析睡不著的原因,比如睡前運動導致難以入睡。那么以后睡前,我絕不運動了。這樣,失眠問題才得以解決,我也就不會惡性循環,總是打瞌睡了。

敘述自己失眠過程,分析失眠原因,提出解決失眠辦法的三個過程讓我遷移到了平時的師生溝通上。溝通的目的在于雙方達成共識,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較高效的方法,不是查原因,而是覺想法。作為班主任,要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學生存在的錯誤認知,從正確其認知著手,再改變其行為。

比如,我班學生A作業總是不交,我與他交流,總是會慣性地問:你為什么不交作業?學生要么不言語,要么說不會做。就算是簡單的抄寫作業,他們也常常借口說不會做,沒時間做或者是忘記了。好,我和學生都知道原因了,可是原因無法解決,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缺交作業。而我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問你為什么不交作業?

這樣的溝通和幫助是無效的,以上對話是我去年的真實情景。我并沒有通過溝通幫助指導學生改變錯誤行為,我只是跟他一起找出了顯而易見的原因,沒有辦法。更好的解決辦法,也許是我跟學生能夠聊出他對作業的看法,態度,認知,他之所以不做作業,是因為他覺得作業不重要,或者其他東西如手游比作業更加重要。我若引導學生去發現他的錯誤認知,再與他共建正確認知,說不定他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有改變的那一天了。當然,一切問題的改變都不可能是一次性的,需要老師學生以及監護人的共同長期努力!

用1.0版本標題結尾吧,關注認知,回到當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