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倚天屠龍記》書中的趙敏,也談不上討厭。不過原因倒是大多數人不同。
不喜歡趙敏的人說,小妖女,太狠毒了,萬安寺里對六大派砍手指……什么什么的。
然而我不一樣,不僅不一樣,而且是恰恰相反,我不喜歡的原因是:趙敏布了這么大一個局,好不容易組織謀劃的一次萬安寺戰略行動,最后居然因為她當時和敵方老大的曖昧,前功盡棄了。
六大派到了萬安寺,明擺著的結果就是兩個:要么跪著出來(投降),要么橫著出來(就義),本來已經不做他想,一幫子武林人士早就做好了殺身成仁的決心,結果最后好吃好喝地關了小半年,居然因為張無忌,全部逃出生天了……
我在第一次看書時到這里就一臉問號,敏敏郡主,咱們謀劃了個啥?
至于說剁手指,劃臉的,我都覺得是小損失了,要知道,本來是要丟命的。
看《倚天屠龍記》,從人設和個性上,趙敏無疑是成功的,燦若玫瑰,敢愛敢恨,作為一個在全書后半段才出來的女主,能獲得如此高的人氣,優點自不必我來多說。
但是趙敏的身上,有一種強烈的“設計感”和“分寸感”:雖然初期立場與主角相對,似乎是主角的敵人,但是為了達成最后的和解與團圓,凡事做是要做,但都不能做絕。
還是拿萬安寺這事兒來做例子。
明擺著六大派勸降不了,留著只能是夜長夢多,還浪費糧食。
但是若真這么做,比如說,害了武當六俠,歷史上的事情先不說,趙敏和張無忌可以說是絕無可能了。
為了表現趙敏“小妖女”的性格,和張無忌初期水火不容的對立,所以六大派必須要抓;但是為了讓趙敏和張無忌最后走到一起,六大派只能抓,不能動。
然而就這么放著也不是辦法,怎么辦?只好讓趙敏“玩心大發”,讓六派人陪自己玩貓抓耗子的游戲,拿“學武功”來當擋箭牌,等著張無忌蝶谷誓師完,過來把整個局面破壞掉。
金庸老先生使了一個障眼法,就成功地讓大家把焦點放在“學武功”上,而忽略了這個動機是多么的不合理。
趙敏出場后,站在主角敵方立場的幾次行動,最終都是半途而廢,功虧一簣……我知道這些都是為了劇情不得不為,早早地就為趙敏后期的為愛走天涯留下回寰的余地。但實際上,這樣讓趙敏的整個形象有著與生俱來的矛盾和糾結——當然,這些最終都被金庸先生,用后期對于主角的付出和討喜的性格,而消解了。最終留下的形象特質,如現在很多情緒文一般地精準定位,收割粉絲。
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我偏偏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