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書的品讀和占有,是看世界的方法之一。但凡發生的事,一定有解,時間機緣而已。
2016年底入手了讀庫出品的黃永玉詩歷《風光不與四時同》,打算作為2017年的日志臺賬。
這本中國風的詩歷很美,但是實用程度并不盡如人意——主要是每天書寫的空間只有五六行,字體狂放些的可能也就三四行了。用于記錄當天完成的事項不錯,但是對于我這種間歇發作的話癆癥患者,難免不能盡興。再加上小紅突然黑屏down機了,慣于每天記錄的讀書摘要和事項記錄只能手書,讓我很是郁悶。Anyway,這本手帳還是要用下去的。怎么說2016年最后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就在扉頁上列了2017年全年愿望呀。
當時一共寫了11項,一年里徐徐圖之。到年初四正好滿一個月,有必要在2017年一月的最后一天對這一年的第一個月作一次回顧。
看完60本書,是2017年年度愿望的第1項。有些書目一早列出,更多的是在每個月初確定下來,后續根據前月的讀書收效來調整下月的書單。
1月是下面這9本——保持這個速度,這個愿望估計上半年就實現了:
01-《100個相信》:新周刊2015年精選集。當中部份內容跟先前入手的《相信力》有重復。繼12月看完《文青傳》、《創業號動車》之后,對《新周刊》的行文風格產生了厭倦。
02-《鮮味|正是人間好時節》:一本寫時令食材的書。估計是受《舌尖》的影響,近兩年來這類通過食物傳遞人文鄉愁的書泛濫。這一本遠不如陳曉卿的《至味在人間》有趣與深邃。
03-《讀庫201502》:當中杜元的《回城恩怨》筆法簡單平實,時代背景令人印象深刻。
04-《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課》:很奇怪家里居然有這樣一本自帶雞湯性質的書,估計是哪一次買書時湊單的吧?基于“要搬家了碼看過的書就好寄回老家了”的想法,我刷了這本書。記住了這么一句:合理運用你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情緒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我想這句話的意思是:打完60級的怪,后面還有70級的、80級的……總之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吧。
05-《新常態改變中國》:很羞愧地說,沒留下任何印象。
06-《香識》
07-《兩宋茶事》
對于這兩本書,我只想說:坑貨來了。它們都是我今年年度書目的在選,作者是揚之水先生。大年初三晚上強忍著不耐煩翻到了《香識》的最后一頁,然后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請認準這位作者,她的書能不買就不要買”。這兩本書,通篇累牘各種旁注:《全唐詩》第幾版第幾頁誰誰的詩提到了“分茶”,誰誰的哪句詩提到了“燃香”……在通讀了一句話里的各類注解之后,基本上不是出戲就是暈輪了:“哎?這句話說了什么?主謂賓是?”這類旁注繁多,甚至比正文還要長篇的“論著”實在是本末倒置啊。最啼笑皆非的是旁注里無數次出現的“照片為參觀所拍”。《香識》里的兩則旁注還注明了不同版本紅樓夢里對于用香的表述差異。這種所謂的考究是為了表明治學嚴謹呢?還是全無邏輯框架必須原封不動照搬參考資料呢?或者,用更大的惡意來揣測“這是湊字數來的吧?”
劉瑜在《觀念的水位》里有一段話說得很得我心,用來概括我對揚之水先生《香識》和《兩宋茶話》這兩本書的讀后感真是無比恰當,引來給你:
08-《宋,現代的拂曉時辰》:從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政治制度三方面重新追憶和評估了“一個站在近代門檻上的王朝”,心向往之。這是一月份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我還會二刷的。
09-《戰天京》:2014年初聽羅輯思維時入手,沒有羅胖在節目里宣傳的那么神奇,但是細讀下來也有小趣味。
九本月初的書單,幸不辱命,月末完成。之所以月末壓哨是因為中途開小差去看《鬼吹燈》了,1至8部,除了《黃皮子墳》,其他7本都是或聽或看地過了——追求故事情節是大多數人的天性,總是輕而易舉地占據了計劃的時間。生活就是這樣,有得必有失。
也許你可以擁有你在生活中渴望的一切,但你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在最好的書籍之后,在最漂亮的女人之后,在從未見過的最美麗的沙漠之后,便開始了生活的剩余部份。
對了,2月份的書單,也出來了:
讀后感月末再寫,人生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就是知道自己該在什么時候“中場休息”。
現在,合上書,下樓散散步,讓早春的寒冷空氣醒醒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