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順視點]:學校文化建設新思維、新主張
一一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研究團隊,這樣縱論學校文化
?12月27日,在鄭州民辦學校轉型發展問題答疑會暨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基礎教育工作委員會,河南民辦教育共同作研究團隊,針對民辦學校文化建設,提出了自己新主張。
鄭冠坤:
觀點1:對學校文化思考
文化是物質生活的精神提純,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抽象,是本真樣態的本愿表達。文化由時代需求而生。文化由校本基因而生。文化由校長靈魂而生。
觀點2:校園文化建設六字訣
1、找到學校文化根。我認為地域文化是根,區域文化是主桿,學校文化是肢。學校文化要從地、區域文化中汲取豐厚營養;同時還要疏理出學校文化淵源。
2、找到學校文化的魂。必須提煉出學校文化的核心元素,就相當于寫文章時的主旨、中心。
3、溝勒學校文化的系。構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四個子系統。
4、構建落實學校文化的序。也就是要解決校長、管理層、教師、學生、服務人員序列落實怎么行的問題。找到落實文化載體、路徑、方法,將文化符號變成全體師生行為。
5、創意學校文化的區。將學校文化一個個孤立的景點變成系統景觀,形成文化的景觀帶。
6、謀劃學校文化的品。精心設計精心試工打造精品。
觀點3:學校文化六象建構法
現象一一地域文化傳承,swTo分析,蘊育;形象一一確定文化主體特色個性;景象一一主體要有一個個景點組成景觀呈現;意象一一景觀要賦予學校精神品質的魂,既用精神文化重塑、解讀景觀;氣象一一讓文化活起來,讓景觀下發生故事,讓故事傳承文化,讓文化育人;抽象一一高度聚焦,濃縮提煉學校文化的生態系統。
?王紅順:
觀點1:關注學校文化的內生長
1)、把學校文化從“說法"變成"做法;
2)、提煉課堂的價值取向,讓學校文化中的辦學理念落地于課堂:依據學校價值追求,提煉課堂的精神內核;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形成特色的教學(課堂)文化。
3)、讓特色建設根植于教學:借力特色創建,建設特色課堂;創新教學范式,彰顯學校特色。
4)、實施多元評價,讓學校文化中的育人目標彰顯于每個兒童:關注學習狀態、課堂表現,讓課堂教學服務于學生發展:聚焦習慣養成、思維提升,讓每個學生在課堂綻放生命。
學校文化生長有三個走向,向上、向外、向內生長。向內生長就是拉長學校文化鏈條,伸展文化細胞細枝未稍,利于吸收更多營養。
學校文化一一教學文化一一課堂文化一一教室文化一一學生文化。每一堂課都是生命成長的微單元,讓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在課程課堂中體現出核心能量。
觀點2:對學校文化新感悟
1、我認為制度本自不是制度文化,而制定制度理念、依據以及人們對待制度態度、觀念才是文化。
2、比如孩子亂扔果皮紙屑屬不文明行為,我們可借助加餐、教育(施加影響)來潛移默化來感染熏陶孩子,我在想,先確定孩子有什么不良行為,以此設計景點(環境文化)、行為活動(行為文化)來校正、療養。文化療養功能是校園文化特色設計又一視域。
3、設計的文化方案、樣本或校長口頭所說的為文化符號,借助活動、課程、環境熏陶這些文化載體讓文化落地的而在張揚在師生臉上及言行上的才是文化行為。不能把文化符號、文化載體等同于學校文化。
4、現在我們講文化對學校正向作用比較多,我在思考在文化比較成熟學校也有相當副作用、毒作用,試想啥事都依內隱規距辦,就不利于創新;與學校主流文化不相容次文化就會受排斥。
?觀點3:學校文化建設新視域
1、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又有三個新視域,一個是學科教室文化建設,一個是藝術、特色教室文化建設,當然也包括與之匹配的個性化主題走廊文化建設,還有一個是學校圖書館成為課題研究、學科結合新場所的文化建設。人產生新文化,新文化育新人是其定位核心。
2、樓道教室文化從標語式走向實物展臺、互動體驗式,從平面走向立體。比如樓道中嵌入墻體中便于觀察的標本、化石;比如設計在樓道墻上的一些科學小實驗;教室里花草、作品實物展臺等
3、創建班級主題文化館,開年(期)班級文化博覽會。校園增加科技主題設施,實現主要景觀課程化。
觀點4:讓學校文化動起來
校園文化是動態的,是需要更新的。有些內容比如辦學愿景、目標、宗旨及三風一訓、校微等可能較長時間是固定的,但內涵也需要與時俱進解讀。有些內容比如作息時間表、校園景觀課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節更換;有的內容比如心情樹、黑板報、學習生活園地、宣傳貯窗等需要周日更換。若宣傳貯窗、學習生活園地、觀察課程、活動游戲等長久不更新,創意、設計、裝飾再好,也不認為該校有文化。
1、讓學校文化“動”起來的六個創意
(1)、廊柱上可依春夏秋冬四季更換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詞、名言警句等;走廊上、校園燈箱上可懸掛本校優秀畢業生及在校先進典型的照片及睿語。
(2)、動態文化墻:對袖珍學校可將學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等內容設計成像六七十年代照相館布景一樣,定期更換;也可設計成多軌道、推拉式的動態文化墻。
(3)、 動態德育主題故事箱。就像城市里街道兩旁廣告箱,將若干個故事定時按順序更新。
(4)、動態黑板報。各班教室后面的學習板報,若除去報頭、欄目設置、相關插圖,文字內容只剩下區區的幾百個字,學生最多花十幾分鐘就可閱讀完畢。然而黑板報多采用的是單周或雙周更換一次,因更換速度緩慢,黑板報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但如果更換速度過于頻繁,又會增加教師、學生的負擔。
如何解決這一兩難問題?我的思路是采取“周大變、日小變,天天更新”的模式。“周大變”指的是每隔一周,無論插圖、版式設計、欄目設置、主題、內容都要全面更新;“日小變”指的是在一期板報全面設計完畢后,本周內其他幾天,插圖、版式設計、欄目設置、主題基本保持不動,只更換相關的文字內容。這樣既擴大了有效信息量、讓學生對黑板報天天有新鮮感,又沒有加重師生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5)、小學生必背70首古詩詞互動監測屏:筆者的設想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實現古詩詞互動監測。學生點擊屏幕可以配樂欣賞;學生朗誦、背誦的效果可以直接打分,給予激勵性評價;
(6)、學生跨年級自學和文化解說的“觸摸屏"。
讓校園里彌散著跨年級、跨學科、多種變式的教學信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機進行自主、合作、研究性學習。“觸摸屏”自學的研發,旨在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解決班級授課制的軟肋——教學的線性和教學進度的高度一致性,使學生能自由自在地學習起來。
當然可將學校文化景觀、文化故事等圖配畫解說形式用多媒體呈現,同時孩子可發表感想、解讀等。
2、讓學校文化動起來的另一層含義是文化讓學生建設和消費。
(1)、面向全校征集校徵設計、校訓內容,征集校牌、校訓書寫者;
(2)、讓學生對公寓樓、教學桉、餐廳、景點名命;
(3)、收集用詩歌、散文等形式對校訓的解讀以及我喜歡XX學校的100條理由;
(4)、走廊、教室、側所、操場讓學生用孩子視角提出設計方案;校園鈴聲、手機鈴聲、網站頁面也要征求學生意見,甚至閱讀筆記、日記、作業封面也要與學生協商;
(5)、培訓校園文化解說員,客人到校參觀時讓學生當解說員;
(6)、評選校園里最喜歡的十個地方、十大活動、十大人物、十大事件;
(7)、優選在校園里發生的十大感人故事;
(8)、學校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游學節、開學典禮等也可全校征集方案,讓學生團隊承辦;
(9)、可以用學生名字命名學習法、XX日等鼓勵學生創新。
夏書芳:
觀點1:提煉學校文化流程
1、召開有代表性座談會尋找學校文化主題;
2、找出與主題相關的一組關鍵詞:
3、提煉核心理念,并對內涵解讀:
4、以核心理念為公理,推演出學校精神文化(學校宗旨、學校目標、。學校愿景)及校訓、校微、校花等精神文化符號名片。
5、將精神文化抽象內容借助意像用文化景觀呈現;
6、將精神文化要求借助匹配組組、制度、課程、活動文化來確立相應實施方案;
7、統籌、斟酌完成規范四大文化方案系統;
8、全程監理文化案實施、運做。
觀點2:學校文化建模一一"倒蓋房說"
先蓋房頂。即校長協同全校師生乃至吸納專家建議,對學校文化進行頂層設計。中心任務就是確定一個文化主題。這個主題,亦即教育品牌,亦即學校的整體特色。
在文化主題確定之后,要為這個主題尋找六根支柱,換言之,就是實施文化主題的六條途徑:1、營造環境文化;2、創新管理文化;3、研發課程文化;4、建設課堂文化;5、培植教師文化;6、生長學生文化。第一塊環境文化側重于人育文化,后五塊側重于文化育人。二者統一指向"以文化人。
為了保障各根支柱堅實有力,要在每根支柱下面放置六塊基石:1、先進的理念;2、創新的做法;3、經典的案例;4、感人的故事;5、科研的課題;6、文化的"特產。
以上文化建模思維簡而言之:
一個主題,六條途徑,六塊基石。
學校文化建模的"倒蓋房說",是一種形象化描述。按這種建模思維去構建學校文化,一個完善的辦學理念與實踐體系就基本形成了。
褚清源:
觀點:校園文化十問
一問:你的校園文化是供誰來消費者的,是為誰服務的?建設校園文化的目的是用來消費的,這正像是一本書需要有讀者閱讀一樣。一本書需要對自己的讀者群進行定位,校園文化建設同樣需要對自己的消費者進行定位。定位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定好位才能做到位。顯然,校園文化的第一消費者是學生,是為學生服務的。無論你的校園文化有多么豐富的用意,都不能偏離了核心消費群體的需求。
二問:誰是校園文化的生產者?正像課堂的主人是學生一樣,校園文化建設的主人也應該是學生。校長、老師不能一廂情愿地包辦學生去建設校園文化。當學生參與建設校園文化的時候,那么,學生參與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與文化產生生命鏈接的過程,文化生產的過程就是文化內化的過程。當學生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生產者的時候,校園文化中便有了“我”的存在。當然,這個“我”不止是學生,“我”還是校長、教師、校友,甚至包括家長。當這些人都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學校文化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成了校長和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集體敘事”。
三問:你的校園文化里有人嗎?校園文化建設的硬傷之一就是“見物不見人”、“見景不見人”。其實,人,才是校園文化里最美麗、最動人的風景。當我們說要做“目中有人”的教育的時候,首先要做“目中有人”的校園文化。當校園文化為了人,基于人,不僅指向未來的人,還要關照當下的人的時候,文化便有了力量。
四問:你的校園文化里有多少個故事?沒有故事的校園文化是蒼白的,是生硬的。好的校園應該是故事校園。用故事的方式承載文化、留存文化、傳播文化,校園文化便會因故事而柔軟,因故事而傳播久遠。
五問:學校里已經呈現的文化有多少人知道?不懂、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學校里的文化,是很常見的現象。要么是熟視無睹,要么是只建設不使用,總之,文化被有意無意地束之高閣,成了學校里的“奢侈品”和多余的那部分。如果把校園文化比喻為一本書的話,她一定是需要讀者去閱讀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解讀和使用,讓師生在閱讀中理解文化,在使用中內化文化。
六問:你的校園里有不斷更新的文化嗎?一所學校既要有恒星文化,還要有行星文化。恒星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的關鍵事件和關鍵人物積淀下來的文化,是相對不變的;流星文化則是要與時俱進的,需要彰顯時代印記的。其實,文化原本就應該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變是為了不變,是為了吐故納新。
七問:你的文化里有多少是預設的,又有多少是生成的?校園文化需要校長和專家的頂層設計,需要創生和創意,但更需要倡導師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發現和捕捉那些有意義、有故事的點滴,如此,校園文化便有探究性、實踐性、互動性、生成性和開放性。
八問:你的校園文化有核心的主題嗎?校園文化的碎片化,讓文化變得支離破碎,讓文化缺少了整體的美感。固然,校園文化是由每一處景觀疊加起來的,但是,每一處亮點景觀加起來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著校園文化的品質。無論你的校園文化有多少處景點和景觀,都要有一個魂貫穿始終。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園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
九問:你的校園文化里有課程思維嗎?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把愿景變成風景,不僅要把自然景觀建設成文化景觀,還要把文化景觀開發成課程景觀,讓校園景觀成為一種隱性課程。所謂課程景觀,就是開發環境文化的使用價值,讓環境文化與學科資源相對接,把整個校園建設成為一部天然的校園教科書。
十問:你的校園文化學生喜歡嗎?學生喜歡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標準。要讓學生看見他們喜歡的風景,當學生喜歡校園里的風景的時候,校園就成了他們的溫暖的家,校園里就有了他們的牽掛,若干年后這里便留下了他們美好的記憶。
四人共識:
學校文化建設遵循九大原則
1、眾籌原則;2、個性化原則;3、主題性原則;4、生長性原則;5、?課程化原則;6、內化原則;7、動態性原則;8、浸潤化人性原則;9、年檢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三大提升
1、學校文化要“形”更要“行"!
學校文化在形與行上有如下
問題:1、有形無行;2、形與行兩張皮:3、形的表象部分在行;4、形滯后影響行。
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練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2、創建學校文化的三個境界(層次)提升:文化符號、文化載體、文化行為。
3、利用現有環境文化從教化、學化、習化、育化,實現環境育人;還要發現本校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等薄弱項特意創設環境景觀,來化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