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理性、獨立、思考、判斷、決策
001.我們決策之前,需要經過思考和判斷的過程。考慮別人的建議是一個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的做法。
而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各類“專家”層出不窮。今天暫且不論他們是否靠譜,只談我們對“專家意見”的依賴帶來的危害。
其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們成為專家的原因并非考慮問題百發百中,而是思考、判斷的成果在某一領域做出了貢獻。如果一味依賴專家意見,放棄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和權利,那“一失”可能在某天就被你碰上,對你產生莫大的負面影響。
再者,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一位專家的意見不可能適應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果舍本逐末,為了節省時間、精力成本而產生思維惰性,專家意見于你就像不合腳的鞋,即使勉強穿上,也容易跌倒。
002.2003年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失事事件的發生,來源于負責人忽略的細節。技術人員的思維惰性釀成了慘劇的發生。別人強調的重點,不一定是你的重點。換句話說,別人忽略的細節,對你而言可能非常重要。把握大框架正確的前提下,細節決定成敗。
003.舒適區給人安全感和依靠,人習慣生活在其中,大腦也喜歡在區中思考,從而了產生“樂觀偏見”。很明顯的一點,人是講究“第一印象”的動物,在交往中,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讓接下來的溝通更加順利,反之則較為吃力。
當人在某個領域是一張白紙時,首次吸收的東西決定了他在這個領域的固化印象。許多外行人的“樂觀偏見”不斷產生共鳴,于是出現了“中文就是做閱讀理解”、“生物就是整天解剖”等等學科印象。
專業學習的痛苦來源于什么?其中之一,便是需要不斷更新自己對專業的認識。大到對整個學科概念的把握,小到一篇文章某個句子的考據。而我們的大腦在這個領域已經是一幅花花綠綠的圖畫。或規律或混亂,每次改變都需要一番自我斗爭,形成新的圖畫。循環往復。
舒適區固然安穩舒服,但若是一味追求舒適,心智會越來越難以接受不斷發展更新的知識和觀點。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無疑是飲鴆止渴,把自己的未來暴露在危險中。
走出舒適區,會讓你更舒適。
004.在信息爆炸、專家幾何級增長、節奏加快的時代,理性、獨立、全面的思考是每個人的必備技能。繞過、跳出可能陷入思維惰性的陷阱,是獨立思考的必經之路。
【今日話題】閱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001.“高手有高手要走的路,小白有小白可以用的法。”
這句話告訴我要找準定位,同時也沒必要為現在能力的缺失而過度焦慮,無意義地自我消耗。
小灶群里臥虎藏龍,爬樓時總會看到精準表達出了我內心混沌想法的文字。贊嘆別人文字駕馭能力的同時,同時也對提高自己的文字駕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了緊迫感。
雖然已經跳脫出之前一味焦慮無所作為的怪圈,但作為一枚真小白,我現在還不夠舍得用腦,不夠細致。小白的法,就是認真做好每件小事。專業課主動學習,多方面分析。小灶群的每日晨讀和話題盡我所能多層次分享。
你遇到的事情,一定有它的道理。理性清醒地判斷,把每一件小事做精、做好,就是我從莫凡這里學到的第一件事。
002.“能力不夠,責任來湊。”
責任心會促使你做好許多你原本不會做的事情,激發潛能。親測有效,持續踐行中。
003.不要為了追求速成,忽略了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小細節。慢慢來,會更快。但同時也不能太過拖沓。我的總結是:過程中不驕不躁地執行,連接處敏捷而緊密。
004.要培養自身積善、行思、利他行為意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005.有內容且易讀的文章,大多是邏輯清晰、句式使用上長短句交錯的。
今天貓叔在群里出現了。借用貓友一句話:雖然沒有直接對話,但依然受到了鼓勵。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是一本讀過之后有驚喜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