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師姐四處走走,兩人雖然是瞎聊,但聊得很投機。
不知道怎么的,聊到現在的孩子,她說起身邊朋友的一個真實事例。
現在的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式都與時俱進,都用上了微信。有時,孩子在學校里表現不好,老師會在微信給家長提個醒。有一次,師姐的那個朋友通過老師微信得知,孩子在學校表現又不盡人意了,就怒斥了孩子一頓。孩子也惱了,趁家長不注意,把朋友手機上老師的微信給刪了,還面無愧色對朋友說,她不僅把老師的微信給刪了,還把加好友的功能也給刪除了,那一臉的得意仿佛在說,我看你怎么加老師的微信。朋友驚呆了,感嘆現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聰明,不但新潮軟件用得66的,做事還想得挺周全。
對于那個朋友言論,師姐有自己的看法,她說,其實不是現在的孩子太聰明,而是現在的父母跟不上孩子的變化與發展。
這個觀點令人感覺耳目一新,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的。
在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的年代,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就也是父母、鄰居街坊,如今已經多樣化了,不但有電視、電腦,還有手機,它們無形教授了孩子很多知識,而孩子接受能力特別強,能從這些媒體接收到信息并學習,對外部刺激能做一些出乎意料的反應。
父母覺得孩子是天真無知的,在他們的思維里,孩子在那個年紀時應該是什么都不知道,因為當年他們就是這么過的。所以,當孩子講出超出他們當年智力的話時,父母是很震驚的,再加上孩子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大人強,說出的話,往往有“一語驚醒夢中的人”的特效,大人會感覺被超越了。所以很多父母都感覺現在的孩子特別聰明,然而,實際上父母對兒童的定義已經跟不上孩子的變化與發展了。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現代愛情上。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文章,發到一個微信群里,里面有一句話說,愛情是件奢侈品,有人終其一生可能都沒有遇到過,當時引起群里的陣子討論。
先發言的可能是男孩子,他發了一句像是抱怨的觀點:“我相信女朋友這種生物,但不相信愛情這種傳說?!彪m然對愛情持悲觀態度,但還是勸他相信愛情,現在的愛情標準已經改變了,他以舊的愛情標準來衡量現代愛情肯定會失望。
不論是哪個年代,對愛情的態度,都會分為三種,一種單純的追求面包,一種單純的追求愛情,剩下的大多數會受到當下流行的愛情觀影響。
當年吃不飽穿不暖,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都匱乏的情況下,追求面包的女孩成功率并不高,因為即使希望愛情里摻雜物質條件,但滿足要求的個體極少,成功率當然不高,所以那些80%的愛情墻頭草自然也會偏向追求純粹愛情的那一邊。現在大家的物質生活豐富了,對愛情的附加條件自然就多了,而且成功率也不低,那些墻頭草自然也會偏向面包,畢竟是利已的事情,所以就形成了主流的愛情觀。你拿“追求純粹愛情”的標準在這樣的愛情世界里尋找,失敗率當然很高。
能遇到嗎?能!但是要擴大范圍。
其實他有這樣的抱怨,也是因為跟不上現代女性觀念的發展。很多男性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情感經歷越少越好,最好是初戀,而對自己卻很寬容,有人希望是越多越好,甚至以此為榮。
男女交往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探索兩人之間的需求是否匹配,三觀是否相近。交往前誰都不能保證雙方一定會合適,結果一定是好的,即失敗和成功的機率各占一半。這種情況下,男方要求有很多探索的機會,同時要求減少女方探索的機會,這對女方而言,極不公平。這種做法婚前對男方很有利,但婚后對男女雙方都極不利,不合適的婚姻最終都會出現問題,其實這種情況下,女性承擔的傷害與負擔遠遠大于男性。
現在女性早已不依附男性了,不是非要嫁人不可,選擇愛情也會考慮利己的一面,多經歷多探索利于她們獲得更合適的婚姻,因此聰明的現代女孩會有意識的談多段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