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堂弟弟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說想重新找工作,我一開始就當他瞎說,后來才知道他還真是動了想法。堂弟是90后,211、985名校電力專業畢業,畢業以后就找關系進了湖南電力系統工作,工作兩年在家人支持下房子車子標配,照理只要按部就班,沒有什么后顧之憂。接著問他為什么要換工作?他說在生產班組工作沒意思,壓力大工作忙,經常沒有假期,晉升通道狹窄。問他有什么目標,希望工作地點在長沙,不那么忙碌,有周末雙休,3000+工資就OK。
? ? ? 還有以前在臺資企業工作的同事,她跟我說,以前她的世界里只有工作,一天從上班開始就忙個不停,從來沒有見到過下班的太陽,每天下班都是披星戴月,但是她覺得很有挑戰,收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讓她特別的有動力。我們聽到臺資企業,第一反應是,臺灣老板摳門。她告訴我臺灣老板其實很開明,很樂于接受新鮮的事物,所以以前的企業里面的活動都特別的活躍和前衛。她來國企上班幾天就直接抱怨:“這種工作節奏,這種工作效率我真受不了,一個事情拖個個把月也沒有一點進展,真不知道在搞什么,我的專業一點也沒有發揮。”
? ? ?部門很多年輕同事都是從三一出來的,有一次跟著他們星沙某飯店吃飯,他們告訴我這里是三一的根據地,我們點菜不到1分鐘,服務員就開始上菜。我便好奇,這個店子生意這么好,怎么上菜還這么快?他們告訴我,這就是三一的文化“疾慢如仇”。從三一出來的同事都以他們曾經在那樣優秀的企業干過為榮,他們的成長都是從那里開始的,從那里出來后他們都成為了職業經理人。2010年那幾年三一處于高峰期,最高峰時候整個企業有7萬多人。隨著三一裁員,業務量減少,他們也就面臨了失業的風險,跳槽也就成為了必然。
? ? ?工作的第一個五年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五年,這三個不同的群體的人代表了不同性質的企業培養出來的人才的情況,雖然它不一定完備,但是卻代表了一定的現象。在80、90年代,誰家要是有子女進了國營企業工作,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到了2000年,北上廣深就開始擠滿了人,能在這些地方站住腳跟,有一定的收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后來就有了大眾創業時代,自由職業成為了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像自媒體、微商、電商等。有句話說:“你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人都是相互模仿與被模仿的。大部分的人在企業工作時對企業是各種抱怨各種不滿,但是從那個企業出來以后,就會認為以前的企業有各種的好。
? ? ? 企業選擇人才時,會對人才有知識、素質、能力的評估,而我前面說到的三個例子都是從大學校園出來的學生,他們的職業畫板是一張白紙,來到企業以后如何發揮他的作用,更多就要靠企業提供更多的關懷和引導。而員工在選擇企業時,不但要對所選擇的企業及崗位和文化有了解,更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定位。國企、臺企、民企不論是從企業價值觀、企業使命、企業文化等各方面來說都有不同,那么它對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你到底是選擇穩定安逸的國企?還是選擇充滿挑戰的臺企?還是選擇無處不競爭的民企?值得學習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