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關鍵點,在于“價值,可用性,可行性”。
一個好的產品,必然是在這三點上,有突出的,超越競品的表現,才足以為人道。
一、價值
價值是最關鍵的,首要的環節。沒有價值,可用性再好,可行性再牛,也會在新鮮感過后,被拋棄。
其中又分為:商業價值,企業價值,用戶價值。
這里一般有個邏輯鏈條:
有用戶價值 -》用戶才愿意使用,并且為之付錢 -》才有企業價值,才有商業價值
所以,這里第一點,是-
用戶價值:
產品是否比競爭對手明顯更優地解決了某個場景下目標用戶的真實痛點?
比如,微信最開始打動我的一點,是即時的語音通信,讓我在移動中也可以輕松即時溝通。這導致了我放棄短信,開始使用微信。
比如,網易云音樂的跑步FM,能基于步伐節奏來推薦我喜歡的音樂,不用再因為音樂節奏而打亂跑步節奏,導致速度受到影響了,簡直戳中我命門,跑步基本就只用它了。
又比如,最近做產品設計,都會用 http://mindflow.pro 來做核心流程圖,因為它能夠基于產品的流程生成一個完成的測試用例,囊括了所有路徑可能性,避免了核心流程測試階段出現任何遺漏,降低了產品上線的風險同時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商業價值:
這個產品,本身是否能賺錢?
一個不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通常是不可持續,會被放棄的。
什么情況下不具備商業價值?痛點不痛,沒有稀缺性,或者可替代性高。
1.痛點不痛,或者說偽需求:比如上門洗車,上門按摩。各類平臺鎖定的目標用戶愿意為之付費的金額,甚至遠低于其成本。否則,就寧愿不用。
2.稀缺性:以前經常被舉的例子是,空氣對于人的呼吸重要吧?但空氣是免費的,因為不具備稀缺性。然而,隨著霧霾的嚴重,干凈可呼吸的空氣在某些地區成為稀缺性資源,于是衍生出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包括:口罩,空氣凈化器,室內新風系統,甚至城市間的遷移。
3.可替代性高:意味著競爭會異常激烈,差異化低,則價格競爭會變成吸引用戶的關鍵方式。
企業價值:
這個產品,是否能實現企業愿景和目標?
對于企業而言,一款產品也許承擔的是現金牛的作用,那么這個時候和商業價值是重合的。
也許,承擔的是未來5年的發展作用,那么它的關鍵就是布局,一開始也許就是虧損的。比如,5年前的高鐵發展策略;20年前的高速公路策略。
二、可行性
實現需求,在技術上要是可行的。
否則,再天花亂墜的想法,無法實現出來,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一個方面,探索技術可行性的邊界,尋找最先進的實現方式。在產品表現上能夠遠超競品,能夠為產品帶來好評。
比如:網易云音樂的個性化推薦所用的推薦算法,快手的視頻推薦算法,就明顯優于之前使用過的其他產品,能夠為用戶帶來更優體驗。
三、可用性
一個有價值,技術上可行的產品,在用戶使用時,也應該是可用的。
在產品具備稀缺性時,用戶可能罵罵咧咧但還是必須要用你,比如說:比如摩拜的一代自行車,雖然重,但在一車難求的時候,用戶雖然覺得騎起來累,但依然會選擇用騎車替代走路;
然而,一旦市場涌入大量競爭對手,用戶的首要問題不再是“沒有車騎”,則“誰更好用”就變得重要了。比如OFO現在的宣傳語,就瞄準了“更輕松”這一點,來爭奪用戶。
因此,我們也就看到了摩拜車的不斷演化:
1代(軸傳動,無車筐,不可調節座椅,實心輪胎)
2代(鏈條傳動,車身較輕,有車筐(不與車頭固定),不可調節座椅,實心輪胎,太陽能電池板)
Lite (鏈條傳動,車身更輕,有車筐(與車頭固定),不可調節座椅,實心輪胎)
3代(軸傳動,車身更輕,車籃固定,可升降車坐,有反應靈敏,高耐磨的剎車系統)
這些,都是基于價值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在可用性上不斷做提升來獲得更高的用戶滿意度。
總結:
什么才能稱得上一個好產品:在價值,可行性,可用性上都超越同時代競品的產品,稱得上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