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幾個都在說已經不看朋友圈,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似乎逃離朋友圈已漸漸成為一種現象,但我思考的是背后的邏輯。
幾年前微信才興起時,刷朋友圈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足不出戶掌握全城動態,再把有用的信息分享給朋友們,這讓我成為朋友口中的“小靈通”,也成為我做社群的有效工具。
然而隨著“朋友”數量的增多,有效信息被逐漸稀釋,掌握“情報”的時間成本也越來越高。內容的碎片化,耗費掉大量時間,到最后能夠吸收的營養及其有限。朋友圈從曾經帶給我的輕松有趣,變成了現在的空虛焦慮。
我以為自己只是個案,到最近發現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有個朋友跟我說他把以前刷朋友圈的時間拿來運動看書,發現自己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古典老師也在自己的新書《躍遷》中說,關閉了朋友圈后,他也沒發現有什么損失,反而更加專注做事。
那是不是該就此放棄朋友圈了呢?
我的做法是,從之前的“狂刷”朋友圈開始過渡到“篩選”朋友圈。除了偶爾刷一下,我會只關注星標朋友的朋友圈,比如:
1、行業大咖:別人跟你的層次與圈層就是不一樣,他們的朋友圈可能會給你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是鞭策自己往上的動力。
2、優秀人才:從他們的朋友圈你能讀出別人為什么優秀,他們常常會分享新的認知思想,或者經驗小結,常讀這樣的朋友圈會讓你的智商上升n個level。
3、媒體終結者:這樣稱呼這群人是因為看了他們的朋友圈,你就不用再看其他本地新聞了,因為他們是城中最活躍的那群人,城中大小活動盡在掌握,當然他們大多都出身傳媒行業。
4、長得好看的:顏控,就是這么任性…
朋友圈仍然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是需要迭代升級,我想微信下一步一定會推出朋友圈置頂功能。微信朋友圈是不是也會經歷像微博那樣的衰退潮,這個很難說,但微博不也是經歷了一段蕭條期后又開始回暖了嗎?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是微信還是微博,最終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