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色情橋段?那是你根本沒有看懂黃易

極少聽到身邊有人說,金庸的作品寫的不好,即使是說“不是很喜歡”的也不多。古龍嘛,有些人會說不太喜歡,但也不太會說古龍的作品不好。黃易就不同了,直接說黃易作品不行的,大有人在,也很少聽到有人說,我好喜歡黃易哦。也許是怕表達了之后,被聽到的人哂笑:你應該是喜歡黃易小說里的情色橋段吧?

早期的《覆雨翻云》,被戲稱為種馬文,主角韓柏,到處留情,以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秦夢瑤為首的各路美女,見了他都像是跟磕了春藥似的。

感覺像是秦夢瑤的買家秀

其后的《尋秦記》,走的也是類似的路子,項少龍自帶雄性荷爾蒙無限誘惑屬性。再往后的《大唐雙龍傳》,黃易開始在情色描寫上大幅收斂,可惜已經貼上的標簽,就再難被撕下。一代大家,就這樣因為世俗的情色而掉了價。

我今天要寫的這篇長文,是希望借著《邊荒傳說》,讓黃易的作品卸下情色的濃妝,展露一下素顏狀態(tài)的驚人魅力。

讀黃易,了解歷史

讀古龍,基本不會和歷史扯上關系;讀金庸,能看到歷史所鋪設的舞臺背景,和偶爾蹦出的幾個歷史人物;讀黃易,你會發(fā)現,你所身處的,就是歷史。

《邊荒傳說》的歷史時空,定位于東晉中后期,自淝水之戰(zhàn)起。黃老師所上的歷史課,完全超越了普通人讀史所拘泥的戰(zhàn)爭勝負、權術斗爭和成王敗寇,而主講天下大勢、民族矛盾和階級斗爭。

比如淝水之戰(zhàn),表面是苻堅一意孤行,謝玄兵法通神,實際戰(zhàn)爭勝負的背后原因,是前秦尚未真正收服北方各胡族,鞏固統(tǒng)一的局面,便倉促起兵,而東晉人心凝聚,氣數尚存。

東晉淝水之戰(zhàn)

淝水之戰(zhàn)后,以天下大勢而論,北方各族勢力重新洗牌,南方荊、揚兩大勢力相互對峙。以民族矛盾而言,北方五胡亂華,而北方漢人對南方腐朽政權亦無好感。胡漢之爭的話題,黃易在《大唐雙龍傳》中著墨更多,天刀宋缺和李世民、梵清惠、寇仲之間,對于胡漢各族對立和融合話題的討論之深刻,都夠寫一篇歷史論文的了。

《邊荒傳說》歷史背景的重點,在于階級斗爭。東晉偏安一隅,內部矛盾重重,因而羸弱不堪。自三國魏開始,社會形態(tài)已轉變?yōu)橐允孔咫A級為主體,因此高門大閥和寒門之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沖突。即使是高門大閥之間,也有各種對立,主要原因在于,西晉滅亡后,北方世族南遷的時間有先后,因而門閥有了相應的高低之分,顛覆了原有的排序。而南方以孫恩為首的起義,其背后的原因,則是北方世族南遷后,對南方本地士族的傾軋,所導致的無法調和的尖銳沖突。

東晉孫恩起義

從這個層面講歷史,黃易已然超越了許多平庸的史學家。

《邊荒》里,有著大量的歷史真實人物,大體走勢,也不會違背歷史事實。就像《尋秦記》里小盤總會征服六國,《大唐》里寇仲必然讓位于李世民一樣,《邊荒》里的劉裕,也自然有免死金牌護體。而第一主角,按慣例都是虛構的人物。邊荒第一劍客——燕飛,剛開始只是覺得這名字挺有味道,后來突然想到,這不就是《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入尋常百姓家”嗎?

讀黃易,掃盲宗教

讀古龍,基本純武俠,和歷史一樣,也幾乎沒有宗教的內容。讀金庸,佛教和道教只作為少林和武當的淵源,宗教本身并無影響力,其它的明教、全真教、五毒教之流,就算不上宗教了。在黃易的世界里,宗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足以左右天下大勢。宗教一脈,貫穿歷史,超越朝代的局限,就像《貨幣戰(zhàn)爭》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樣(當然是瞎吹的),是能左右歷史的隱身大鱷。

《大唐雙龍傳》里,天下之主竟然不是靠實力打出來的,而是師妃暄選出來的,寇仲一直因為這次選秀的不公而憤憤不平,但也無能為力,原因在于,師仙女是佛教和道家兩大派系的代言人,而宗教和武林,幾乎是雙生的關系,因此對抗李世民,就變成了對抗佛、道和整個武林白道的夸張局面。

這位師妃暄,和仙女有幾毛錢關系…

與之相應的,魔門實力龐大,隱藏至深,在最后關頭都有機會顛覆李世民的天下。到了《邊荒傳說》這兒,佛教被作為偽佛教的彌勒教壓制,道教則基本沒出現,兩者戲份都較少,而魔門還是一如既往的強大,在后半部里占了大量的篇幅。

需要解釋的是,所謂魔門,并非妖魔的魔,只是不被佛道正統(tǒng)所承認,甚至被刻意貶低的,其它類型的宗教的統(tǒng)稱。魔門之人,固然離經叛道,但也并非集體大奸大惡,向雨田、慕清流的瀟灑飄逸自不用說,即使是邪王石之軒,也是善惡難辨。

因此表面看來,佛、道、魔之爭,仿佛正邪之爭,實際卻是追求真理的方式和信仰的理念間的差異而已,并無對錯之分。對一統(tǒng)天下的追求,也只是希望借助世俗的權力,將自家的教旨,更好地傳播天下。當然,陰葵派、彌勒教之類至邪魔道,不在此范圍之內。

不滿意婠婠配圖的,可以自己搜索試試…

讀黃易,思考哲學

我的個人理解,古龍、金庸和黃易在哲學高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古龍的小說里,有大量的雞湯,味道倒是不錯,不過終究只停留在人生感悟層面。金庸的小說里,有人生觀、民族觀和世界觀,三觀齊整,有人性的光輝,有情懷的感動, 也有隱喻的深刻。黃易的小說里,主要講他的宇宙觀,即所謂“天道”。

《覆雨翻云》的精華只在最后數十頁的“攔江之戰(zhàn)”,整本書無數英雄人物、起伏劇情,都是這最后一戰(zhàn)的配角。

龐斑、浪翻云,兩位武道大成的巔峰者對決的精彩之處,不在于招式的精妙,武功的高下,或是勝負的懸念,而在于黃易再一次地表達了他的宇宙觀和哲學觀,這些觀點,是他在《大唐雙龍傳》、《邊荒傳說》里反復表達的,那就是:什么是生命的終極意義。

龐斑浪翻云攔江之戰(zhàn)

這個題目太大了,無數哲學家為此前仆后繼,也有無數的雞湯文嘩眾取寵。作為一個武俠小說家,黃易所描述的生命的終極意義,在于擺脫生命的局限。任何和生命有關聯(lián)的東西,不管是英勇蓋世,稱王稱霸,還是享盡榮華富貴,閱盡人間極樂,都會因為生命長度的局限,而猶如過眼云煙。人生一世,和南柯一夢相比,真正的區(qū)別,只在于時間的長短。那應該如何擺脫生命的局限?黃易給出的答案是——跨過天人的界限,由人“入圣”

自古以來,入圣之路各異,但也殊途同歸。釋迦摩尼參佛入圣,老莊由道入圣,孔孟以儒入圣,而黃易筆下的武學天才們,“籍武道窺天道”,勘破生死之祕,經武道的極致而入圣。通俗地解釋,“入圣”兩字,在于參悟世間萬物的至理,將精神與其融合為一,最終在肉身消亡時,精神已永存,形滅神在。是不是想到了《超體》?

超體

這是一條難以言喻甚至有點無法理解的奇詭之道,但我相信,這確實是千百年來,人類中有大智慧的巔峰智者們,所不斷追求的——“終極”之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