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帖子相當熱鬧:
一位日本女星嫁人生娃以后,等來的是按月領取男方支付的11萬生活費,已經半年多沒見過老公的影子。
這篇帖子的內容并沒什么新奇,讓帖子火起來的是下面的評論。評論的站隊空前一致,來,隨意感受一下這雀躍的畫風。
清一色絕望主婦的發聲,雖然帶有調侃的味道,但我認為,任何的玩笑,其實都源于內心的聲音——對于這些女人來說,她們顯然是真的覺得11萬比老公更來得讓人有安全感。
這也反映出當下社會以金錢利益為導向的價值觀。
在各種公司里,也是以獎懲機制作為激勵員工創造業績的驅動力。
員工只關注他如何才能最快拿到最多的獎金,不太會關注長遠的目標以及公司的發展,甚至還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去獲得短期的利益的最大化。
這種驅動力的影響對自身以及公司的發展并不能起到正面積極的效果。
行為學家的研究發現:
“把金錢當做某種行為的外部獎勵時,行為主體就失去了對這項活動的內在興趣。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們繼續這項工作所需的長期積極性。”
那么,什么樣的驅動力才能激活人們對于生活和工作自發的熱情呢?
現在,有很多公司文化會提倡讓員工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我想,這就是想調動員工的內在驅動力,從而激活工作的自主能動性。
有這么一位男孩,他在微博里模仿邁克杰克遜,然后得到了宋丹丹老師的鼓勵,稱贊了他的表演天賦。
幾年以后,他來到《笑傲江湖》的舞臺上,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表演,自制“紙片人道具”模仿MJ、鳥叔等,惟妙惟肖,逗得評委哈哈大笑!而他的手繪“紙片人”道具,更是驚艷全場。
當被采訪時,他說:“這個只是他的興趣,他不愿意把興趣當成謀生的工具。”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嘉賓,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在當下,用心去感受和接納你所做的事情,所過的生活,找到內在驅動力,去主導我們的生活、延展我們的能力,才能讓生活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