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瘋狂的魔頭
最近一直纏繞心頭的居然是西楚霸王項羽。
霸王別姬是在垓下被漢軍包圍的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當時百萬漢軍團團包圍了垓下,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了,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頂天立地的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發出了一聲“虞姬虞姬,為之奈何”的悲嘆。
虞姬為了不托累夫君,希望他能夠殺出重圍,所以刎頸自殺。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后,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但項羽在最后準備渡過烏江時,卻選擇了放棄,最終被漢軍所殺。許多人認為,項羽心中最終沒有放下死去的虞姬,愿意與她一起赴死。
贏了天下輸了她,又有何意義!
我是本周螞蟻私塾的輪值主席魔頭,親身經歷了作文評比的臺前幕后,哎呀媽呀,之前的八期主席們,你們都辛苦了(鞠躬)。
本周一共收到15篇書評,經過大眾評選和十人評委小組評選之后產生5篇優秀作品:
01 《遇到困境看自己,遇到順境看窗外》——作者吳大喵喵
我覺得我們總是過度的放大自己的困難。在我們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很少真正的去審視自己,反思自己,我們回想“天吶,這么可能困難降臨在我身上真的是太可怕啦,我想這個困難任誰都克服不了的,我的命運真糟糕。”亦或者講,如果那個時候我不這樣或者我要這樣,我也不會失敗啦。他們從來都很少去看到自己本身的原因。所以我們遇到困難要看看自己。
02 《執著輸贏還是執著如何贏》——作者nonerule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競爭也是這么個東西:它有可能讓你越挫越勇,也可能讓你從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這得看你在競爭中是執著輸贏還是執著如何贏。
執著輸贏者,是結果導向。主要表現為太害怕輸,競爭過程一直被怕輸的心態支配,無法全力以赴爭輸贏。若是輸了,則耿耿于懷,不斷強化自己的弱者心態;若是僥幸贏了,則沾沾自喜以為神跡。
03《成長中的煩惱:贏不了又輸不起》——作者聲波大銀
有了對比就有了傷害,這是消極導向。而正向的人借著這壓力會心生動力,主動參與競爭追求自我成長。在這過程中,成長的一大攔路虎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發現自己贏不了,然后又輸不起。贏不了,是因為自身實力不夠,而輸不起是怕丟臉,對競爭懷有恐懼心理。
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充滿著各種競爭。小到上學時班級上同學之間的成績排名,大到國與國之間種種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較勁,都是競爭。有競爭的地方便有輸贏之分。那么,輸贏重要嗎?
——重要。
03《學一點《輸贏心理學》,愛拼才會贏》——作者花知語
贏,或者輸,個人心態極為關鍵。堅信自己會成功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一個不想成功的人,成功也放棄他/她。“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如果你不積極,沒有人替你主動。而一旦你的潛能被喚醒了,你將無所不能。別人無法永遠推動你前進,你才是自己永遠的助推者。
輪值主席篇《要贏,沒有秘密!之二 》——作者瘋狂的魔頭
車輪之戰中的其他優秀作品:
當年,當科學家怪蜀黍成功克隆出多利的時候,人們(其實主要是那些閑得蛋疼的人)開始驚呼,隨即開始列出克隆技術的種種弊端,甚至上升到人類倫理的高度。當時聽了他們的言論,覺得這些人說得也有幾分道理,就連兩個名字相同的人同時出現都能給人們交流帶來一定麻煩,更不用說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很多國家的政府首腦和我的意見保持高度一致,于是這個技術就被束之高閣了,只是不知道那只叫多利的羊后來怎么樣了。
喜歡爭輸贏是一種無意識行為
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爭輸贏?如果在一個圈子里問出這個問題,大家自動會腦補出誰誰誰來,但沒有哪個人會承認自己是這樣的人。即便有人承認,他也會說“我就是控制不住啊”,其實是沒人真正認識到有害性。
喜歡爭輸贏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一種是全能自戀心態,對自己的認知體系過于自信,因此拒絕承認不同觀點;一種是習慣性防衛心態,將別人對自己觀點的不認同上升為對自己的不認同,觸發防衛機制。
做銷售的人都知道,每個銷售都會有自己的業績指標,完成正常的銷售業績指標,才能夠領取基本薪酬,而超出業績指標的份額,才是高提成和高利潤的真正組成部分。所以說,優秀的銷售人員也是一個擁有強大的自我驅動能力的人。
隨著達成前一年的指標后,基本薪酬被逐步提高,每年的業績指標也在不斷得被提高,銷售們指標變得越來越難完成。但是面對越來越高的提成比例,銷售們也在想盡辦法沖破指標的牢籠,獲取高額的利潤提成,那么怎么樣才能完成銷售任務,拿到更多的提成獎勵呢?
《生活賭局—愿每個女孩都成為果敢的“亦舒女郎”》——作者貪夢
今天群里幾個小伙伴討論到婚姻家庭這個話題,我覺得彩虹小姐姐有句話說得挺對:夫妻關系里,保持自我,少點期待,感情會更好些;同理對孩子,也少點要求,少點期待,可能矛盾也會少點。深以為然。
以前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女孩們,千萬不要為了愛情賭上一切。自愛、自立、沉穩、優雅的生活才是這個時代的良言。努力提升自己,增加自身籌碼,才能更好的去追求想要的生活。
說得好不誠懇,想要過得更好,只有自己變得更好。
《看懂了輸贏,才能看淡輸贏》——作者聰聰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不蒸饅頭爭口氣”這樣的句子在生活中隨時都可以聽見。自古以來,輸贏之爭天經地義;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也在情理之中。
傳統的育兒教育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凡事都要爭第一,由此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也應運而生。最常見的一個例子是人們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峰,第二高峰呢,第三高峰呢?
如果不是第一,注定會被遺忘,會被社會淘汰,由此生活中輸贏之爭也就屢見不鮮,數見不怪。《輸贏心理學》這本書的封面圖表現的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社會現象。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能輸嗎?
這個時代太好,它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這個時代又太壞,它壓抑著太多人想贏的欲望
競爭是與生俱來的。利己也是。沒有人在能贏的情況下想輸,這是一定的。如果有人告訴你他不想贏,那么不然他是違心,不然就是他在不贏的情況下能拿到更大的好處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承認想贏沒那么難,那本來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
如果你想贏,第一步就是去承認自己想贏。下次,當朋友問到時,要告訴他,是啊,我想贏,并且我會盡自己的全力去爭取。
有人說:競爭性,是最重要的人性之一。我很贊同,因為正是有了很多的競爭,才推動了個人與人類社會的發展。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咱們每個人都是億萬分之一的競爭勝利者。因此每次人類的受孕,都是一粒精子在億萬個競爭對手中獲勝的可能。真是有趣的觀點。也許競爭真的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基因里面。
《贏》——作者山風
從定義來看,競爭和合作的主體數量都要求至少為兩人,并且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各方主體的最終目標都相同(競爭:獲得對資源的優先權。)那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何處呢?兩個字,“輸贏”。競爭的各方處于不同的陣線,彼此之間要決出輸贏。而合作的各方處于相同陣線,同輸共贏,對于團隊內部而言,不存在輸贏。
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源于資源的不充分。如果資源是充分的,個體直接獲取即可,無需考慮其他的方式——競爭或合作。
身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比比皆是,上著班,拿著自以為還好的工資,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覺得還不錯。安然享受穩定的生活,也任自己的各方面停滯不前。身體只要沒有大毛病該怎樣就怎樣,即使體重超標也沒關系;即使明知有些壞習慣會使自己以后增加生病的幾率,也不愿改變;即使明知工作如雞肋,仍然不愿意改變。長時間這樣,會使得自己更加不愿改變,只要安穩就好。不斷安穩,看似舒適,實則是在往平庸靠近,也會一步步的走向肥膩狀態。
當我們失去積極的心態,也就對生活沒有期待。每天就這樣將就,最后也就成了平庸人生。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每人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每人都有兩種思想,而且會碰撞出第三種思想。
1+1有時候就是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