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羅(?benr?)是丹麥南丹麥大區的一座城市,在奧本羅峽灣的入口,LittleBelt海峽的中部。在2007年2月份丹麥南部成為丹麥市政改革的一部分時,奧本羅才被列入南日德蘭郡治范圍之內。奧本羅名字在丹麥語中的意思是“開闊的海灘”。
奧本羅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錄上是在12世紀,它在當時曾遭受過被人稱為“Wends”的西斯拉夫人的攻擊。奧本羅開始發展于中世紀早期,并在1240年作為一個商人集市而獲得一定地位,它于1335年獲得了城市憲章。在整個中世紀時期,市鎮以漁業和啤酒業為其經濟支柱。
在1750年到1864年,奧本羅迎來了發展的繁榮時期,這時候丹麥的船舶交通因為與地中海、中國、南美以及澳大利亞的貿易頻繁往來而保持了高速的增長率。奧本羅天然的優良港口為這些大型貿易運輸提供了完美的庇所,這讓它成為了繼哥本哈根和弗倫斯堡之后第三大丹麥皇室貿易艦隊的中轉地。城市內至今還留存著許多眾所周知的造船塢,其中最出名的就是ClipperCimber,1857年它在往返利物浦和舊金山的航線上航行了106天。這里的漁業和各種小作坊也解決了廣大民眾的就業問題。
在1864年奧本羅因卷入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成為了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1920年石勒蘇益格舉行公民投票回歸丹麥。有趣的是,當時的奧本羅居民有55.1%是投票依舊歸屬德國而只有44.9%支持轉讓的,但是因為在整個奧本羅直轄市的民眾支持轉讓,才使得奧本羅重回丹麥皇家的統治。
在1948年丹麥進行拼寫改革,廢除了字母?的應用。這項決議引起了奧本羅公眾強烈的抵抗。除了是因為這會使得奧本羅在國際字母城市列表中地位下降,也因為?這個字母是Dano-Norwegian留存下來的最后一個字母。最終奧本羅與丹麥政府達成協議,為奧本羅保留Aa的拼寫規則,城市更名為Aabenraa,但是大多數奧本羅居民仍繼續使用?benr?這個名稱。
奧本羅現有一個7.5米的深港,維持著奧本羅繁榮的航運貿易。市內有不同的行業,Marcussen的機關大樓和克萊森機械廠都設立于此處,丹麥廣播也在此有一個辦事處。并且,這里生活著一個重要的德國少數民族,他們還像德國故土出版發行一份名為“DerNordschleswiger”的報紙。
奧本羅市內最顯著的建筑就是圣尼古拉教堂,它始建于1250年丹麥ValdemarII國王統治時期,并在1949~1956年進行了重建。Brundlund城堡建于1411年MargaretI女王在位時期,并于1807年重建,現已成為Brundlund藝術博物館。奧本羅也是一個沐浴勝地,因為Elisenlund就在奧本羅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