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也是一門學問——《高倍速閱讀法》《如何高效閱讀》等6本書評

本文所包括的書,思維導圖見文末:

  • 高倍速閱讀法,[美]保羅·席列
  • 如何高效閱讀,[美]彼得·孔普
  • 超級閱讀術,[日]齋藤孝
  •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日]樺澤紫苑
  • 深閱讀,[日]齋藤孝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日]奧野宣之

我得承認,在此之前,我不是一個很會看書的人。雖然我很喜歡書,每次京東中亞大促都會屯書,也會從圖書館借書,Kindle入華第一時間就買了一部。但是似乎,搬回家很多都會吃灰,翻開一本書,只會逐字逐句讀,看到一半就沒耐心,最后就像翻僵尸一般掃完,合上書,這本書講了什么?并不記得了。微信里的干貨長文,也并沒有太多耐心看下去,匆匆掃了兩眼就關掉了。我意識到了問題,并下定決定好好學習一下讀書法。這次看了6本閱讀法有關的書,總結如下,和大家分享。

一、閱讀法結構

這幾本關于閱讀的書,內容各有側重。《高倍速閱讀法》主要介紹影像閱讀法,用于速讀。《如何高效閱讀》通過提高理解能力、提高速度這兩個角度來講解速讀。《超級閱讀術》主要講的是有關閱讀的全流程方法論,從選書到輸出,精讀速讀均有介紹。《過目不忘的讀書法》主要介紹了作者關于讀書的三項原則兩個關鍵詞。《深閱讀》更關心在信息時代如何重拾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則通過做筆記的視角來看待如何讀好一本書這件事。

匯總諸位作者的觀點,閱讀,從流程上來看,主要是選書-->購書-->速讀-->精度(可選)-->輸出。下面會從流程角度穿插介紹這幾本書的觀點,還有我的一些看法。

二、選書

1、選書類型

齋藤孝老師在《深閱讀》里推薦我們盡可能多讀古典佳作,如果覺得看不懂,可以先看白話翻譯,或者是圖解本、解釋本,這樣會更好理解一點。甚至,一些“當代經典”也是值得關注的。因為從作品的深度、表現力、洞察力上看,經典作品對我們而言好處更多。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出,我們要留意“樞紐書”,樞紐書指的是“為XX準備的讀書向導”,這類書,除了講解XX的基礎知識,更能引領你不斷的找到其他的相關好書。

我們要建立購書清單,它能有效矯正我們主觀購書的選擇,不斷更新列表,也能更好的看清楚自己的讀書需求。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提出“守破離讀書法”,這是一種基于你目前需求的選書指南。當你需要擴展優勢,就需要破和離。當你需要克服短板,就需要守。

  • 守:初級書,學習基礎、認真模仿;
  • 破:中級書,促進自己的成長,學習別人的方法;
  • 離:高級書,幫助取得新層次造詣,探索自我模式的“突破”書;

樺澤紫苑提到,讀書也需要分散投資。碎片信息、報紙、周刊是超短期投資,內容時效性差;馬上就能用的技能書屬于短期投資;有關學習方法、工作方法的是中期投資書;有關思想、哲學、生活方式的書,不能馬上給你的生活帶來變化,但是從長期來看是有益的,這個是長期投資。

2、找書途徑

去書店買書,可以多翻閱挑選。可以多參考行家推薦的書,比如雜志書評。參考報刊的企劃,而非暢銷書排行榜,因為暢銷書可能并不是你所需要的書。

《超級閱讀術》介紹了滾雪球讀書法,當你喜歡上某個讀者的時候,可以多深挖他的作品。

三、購書

買書也挺有學問。

樺澤紫苑在《過目不忘的讀書法》中介紹了一種年度預算購書法。他喜歡每年存一筆資金進入亞馬遜賬戶,作為本年度的購書預算,每次要買書,直接從余額里扣。這樣就不容易關注每本書的價格,你只需要關注年度的購書預算即可。

很多作者提到了以Kindle為首的電子書,便攜、便于保管、經濟實惠、可以買了馬上看、可以隨時回看、可以標注、通勤場景下可以方便閱讀。但是我覺得,電子書這種東西,要根據需求來看,電子書翻頁,是一頁頁往后翻,要跨頁翻看比較麻煩(雖然Kindle現在支持)。我個人的經驗是,需要做筆記、實用類書、商業書、彩頁書,最好看紙質版,學習做筆記都方便。其它的小說、文學等品類,電子書可以很好的滿足需求。

關于是在實體店買書還是在網上買書,奧野宣之的經驗是,如果對作者或者內容比較熟悉,可以網上買。其它情況下,建議先去實體店看看,可以先翻閱一下書的內容再做決定。

四、速讀

速讀部分,主要介紹《高倍速閱讀法》中介紹的“影像閱讀法”,因為這本書講速讀非常系統。

1、影像閱讀法

影像閱讀法分為5個步驟:準備-->預習-->影像翻閱-->復習-->激活。

  • 準備:你需要對這本書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有想收獲的結果。通過“橘子集中法”進入集中學習模式。此時不要急著閱讀,放松挺直背部,心中默念讀書目的,保持平靜。

橘子集中法:感受一個橘子的重量,想象它放在大腦后上部15-20cm處。閉上眼睛,使橘子保持平衡。保持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

  • 預習:瀏覽整體框架(封皮、序言、目錄、標題、小標題、黑體字等),了解作者大致想法。評價這本書是否符合閱讀的目的,決定是否接著閱讀?
  • 影像翻閱:進入快速學習模式(保持一個舒服的姿勢,緩慢深呼吸*3),強調目的意識,排除雜念。進入攝像焦點狀態,翻頁時,盡量不看文字,看頁面四周留白的部分,在腦海里想象連接書頁的四角,畫X字。配合翻頁節奏,心中可以默念一些簡單詞。保持2-3秒/頁的速度,影像閱讀全本,獲取全書印象。
  • 復習:把握文章主體結構,每20頁找出一個觸發詞。觸發詞是核心關鍵詞,引導讀者理解原文意思。從書里找到20-25個觸發詞即可。此時并不需要深入閱讀,僅需要根據觸發詞,提出相關的問題即可。我自己的感覺是,可以不用嚴格按照每20頁一個觸發詞來執行。每一個章節、甚至是小章節找出一個觸發詞即可。
  • 激活:重審問題,利用超讀、摘讀、跳讀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視線集中在每頁中間,尋找有關鍵意義的詞語,發現“疑似”答案,停下來摘讀,完畢后繼續超讀。跳讀適合以傳達信息為中心的長篇文字材料,跳讀段落第一句找出中心觀點即可。
2、其它作者觀點

其它作者的觀點,《深閱讀》指出,速讀遇到不懂的,可以暫時跳過去。睡前讀書定下讀書的時間,比如“這一章我要15分鐘看完”,以此約束自己規定時間看完。《超級閱讀術》告訴我們,買下書后,馬上讀,趁著情緒高漲效果最好。二成讀書法,閱讀書的20%就能抓住重點。在書店讀書可以訓練速讀,因為有場地和時間限制。

《如何高效閱讀》說,速讀重在理解,通過主題句快速理解。95%的主題句在段落第一句,找出大意,不過分關注其他部分的分析。提高閱讀速度,千萬不能回讀,不要覺得自己落下什么東西沒看就要罪惡感。更不能默讀,腦子里不能出聲,這個是拖累閱讀速度的罪魁禍首。當你速度提快時,你就快到僅依靠視覺就能看完,此時就不存在默讀了。手勢也能幫助,手在頁面上從一邊向另一邊快速擺動,像擦過一樣,這個叫“刷頁/視讀”,手一邊刷一邊慢慢的開始往下拉動。我個人很喜歡這樣,手就像給眼神一個約束,限定眼睛掃視手劃過的區域,并要求你的眼神跟上手滑動的速度,這樣也能順帶消滅回讀。

3、特定文體閱讀
  • 說明文:首先看開頭結尾,重點關注介紹、發展、總結
  • 小說:找出人物、場景、時間,搞清楚情節線索。我們最初會看到一個或者多個人物角色試圖做某件事,而后這個故事會很復雜,比如陷入困境再解決困境。
  • 抽象文章:后面的段落為前面的內容提供示例或解釋。學會找出第一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的關系。多學習一下該領域的基礎知識,盡可能規劃更長的學習周期,拆解分成若干學習任務。
  • 報刊雜志:重要的信息在開頭,新聞特寫或者社論,需要關注一下末尾。
  • 信件:只讀一遍,第一時間做出決定,寫下你的回復。快速評估優先級與重要性。設置自動歸類。特別關注信件中的數字。

五、精讀

貌似現在大家都很關心快速閱讀,反倒忽視了精讀,這次只有《超級閱讀術》這本書介紹了精讀的方法。

朗讀是精讀的必要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與之相反的速讀,則是要消滅掉默讀。文字的意義會通過朗讀進入大腦。

翻譯,是極致的精讀。如果你看的是外文版的書,可以先看譯本,在譯本上做標注,再在原著上找到對應的段落朗讀。

背誦,如果能背誦全文,就能把握文章脈絡。把想要背誦的段落復印下來帶在身上,隨時翻看朗讀。回想到小學語文課背書,真是噩夢般的回憶。我個人感覺,熟練應用即生巧,背誦在當前時代,不是特別有必要,考慮到大家時間寶貴,除非是自己行業特別經典的著作。

抄寫,抄書也能讓書中的知識完全成為自己的東西。意見同上,時間寶貴,可以尋找其他的方法達成閱讀目標。

帶著和人去談論的目的去用心讀書,可以提升引用能力。這個屬于輸出的部分,在輸出部分會詳細講述。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的讀書筆記法,也能提升精讀效果。讀書要做記號,通讀時,遇到有價值的內容,折一角;重讀時,針對折一角的內容,如果還是覺得很精彩,可以再折一角;第三遍,對折了2角的內容,如果還是覺得有價值,可以做標記了,摘抄至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要求“摘抄+評論”,記下自己的看法、問題及思想。

六、輸出

輸出,是為了為我所用。

輸出好處多多,可以養成將讀書帶入話題的習慣,讓文章結構進入大腦,提升發言建構能力。閑聊時也能掌握充滿智慧的遣詞造句。我自己的感受也是,通過輸出,寫點東西,能加深自己對這本書的印象。我之前實習做PM,讀了一本《上癮》,我就寫了一篇產品分析,套用《上癮》的觀點,我現在對這本書的核心內容還印象深刻,這都是輸出給我的好處。這篇結合《上癮》的產品分析,在我的主頁里就有。

評價閱讀效果,就在于你是否能把書的內容用一兩分鐘向別人說清楚,告訴別人自己對哪里感興趣,對哪部分印象深刻,說明的時候盡量引用書的內容。

讀書會是個很好的輸出形式,2-3人,營造適度緊張增強讀書效果。此外,還可以和別人分享你的筆記,在社交媒體分享你對這本書的140字看法,甚至是寫書評。

七、習慣養成

閱讀前,給自己一個舒服的閱讀環境,在漫射燈光下,坐在椅子行,背部緊緊靠著椅背。書的位置最好和眼睛構成45°,在書下墊幾本數,就可以構成這樣的角度了。

在你獨處的時候,是讀書的最好時機,安靜無人干擾。在家里,可以自己設立一個書架,書要確保書脊朝外,這樣你看到書脊,就能回想起這本書的內容及自己的思考。除了書架,在床上、客廳、桌上、衛生間各個地方,都可以擺上幾本書,營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逼迫自己隨手閱讀。

通勤時間,在地鐵公交上,玩手機是最大的浪費,3天的通勤時間,加一起足以閱讀一本書。如果可以的話,嘗試有聲書,就不用自己在地鐵里翻頁了。我感覺在地鐵里看書,車子太晃,光線也不好,看書比較累,我喜歡在地鐵里聽書,效果非常好。

關于讀書的時間,可以將60分鐘劃分成4個15分鐘,效果更好。因為人可以在15分鐘內維持較高注意力。你可以在45分鐘內維持普通的注意力,如果可以的話,在45分鐘后稍加休息,注意力可以延長到90分鐘。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提出一些觀點,比如不要依賴網絡,多用參考書,比如圖鑒、詞典等。要多讀紙質百科全書。這個我不是很認同,網絡時代,查閱參考書,時間成本如何衡量?還有多讀百科全書,對于工具書,應該是有目的的尋找,而不是無意識的“多讀”,況且我們還有維基百科,紙質百科全書是否還有必要?

通過訂閱來提醒自己(雜志等)。雜志電子化訂閱用戶越來越多,價格低廉,但是電子閱讀體驗不及紙質雜志,但勝在編寫和易讀性,兩者可以權衡。

雜志要邊撕邊讀。我覺得實在太暴力。實際上:1、雜志并不重要;2、閱讀速度很快,速度為王,沒必要精度,很快就能翻完。本文說的撕書,可能因為長時間雜志隨身,需要減重,但實際上這種場景存在可能性/需求優先級很低。

讀后感從摘抄開始。這個我覺得可以通過摘抄形成腦圖,效果更好,脈絡也清楚。

用復印機讓讀書更方便。原文的意思是,把書上重要的東西復印下來,剪貼成筆記,但是我們現在均以電子筆記為主,這些東西是否還需要?

希望這些閱讀的方法論,能給未來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附:六本書的思維導圖


超級閱讀術

高倍速閱讀法 影像閱讀法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如何高效閱讀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深閱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