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天氣,霾。
不知道買“霾”這個字,老祖宗在發明它的時候,是否見過它的真面目。
查一下手機,此字竟然在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現,而發明它的人很有幽默感。:一只瞪大眼睛的狡猾的貍貓,在簌簌而下的雨中,藏頭露腳的走著――這,竟是“霾”的淵源,卻原來根本無關霧塵無關環保。
突發奇想,在聽寫生字詞時,提到了這個現代人見怪不怪的詞。令我頗為震驚的是全班42人沒有一個寫對的,看來孩子們缺失這種學習生活的習慣和能力了。所謂“生活即語文”“生活皆學問”,這個看在眼里、吸到肺里、聽到耳朵里最多的一個字眼之一,怎么竟可對它無動于衷呢?
又有多少人多少種情況下會忽略了去感知自然獲取體驗的機會。比方一樓到二樓,一共有幾級臺階?校園里的那排龍爪槐一共有幾株?學校大門的門楣上刻印的是我們學校的簡稱還是全稱,?
春天綻放的第一朵小花,是怎樣呼朋引伴驚動春天?夏日里第一聲蟬鳴,是什么時候招惹了炎熱?第一枚落葉和最后一天落紅都是何時被記載在四季的相冊?白雪落滿屋檐,一幅素描水彩怎樣叫人心靈靜潔?
還有更可怕的,你第一次不好好聽課,神游在窗外自得是什么時候?你開始和媽媽爭吵頂嘴卻愿意沉迷于手游是什么時候?
我呢?第一根白發和第一條魚尾紋造訪是什么時候?還變得如此頑固而絕情?第一次開始厭倦工作逃避矛盾是什么時候?還理直氣壯的說,累了想歇歇?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我們歡樂時,可有珍惜?相逢時,可有珍惜?擁有時,可有珍惜?深愛時,可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