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 | 奶奶派“利是”

廣東人把過年的紅包叫利是,意為“大吉大利、好運連連”。給紅包就是“派利是”。爺爺在的時候,奶奶是不派利是的。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春晚開始之前,爺爺就會坐在他床邊的書桌上,開始封利是,準備第二天派壓歲錢。孫子孫女們的壓歲錢是大份的,放一邊,親戚們的小孩子小些,放另一邊。整理好了,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小孩子們就可以收到爺爺的紅包了,爺爺會說:這是我和你奶奶給你們的壓歲錢。

爺爺派的利是,紅包皮是嶄新的,里面的紙幣也是嶄新的,紙幣和紅包的邊邊角角都透露出一股新年的味道。

奶奶不派利是,奶奶只管吃團圓飯,樂呵呵地看著我們收壓歲錢。

爺爺走了之后,過年奶奶開始給我們派利是。

爺爺走后第三個月就過年了,奶奶的年過得有些傷感。和爺爺一樣,大年初一吃完團圓早飯,奶奶過來派紅包,她不熟練地招呼著我們,不知有意還是無意:“來來來,這是爺爺奶奶的利是。”

孫輩們也不說破,一個個排著隊領紅包,祝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大孫子調皮,說祝奶奶永遠18歲。

第一年的紅包數額和爺爺在的時候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奶奶不會去銀行取嶄新的人民幣,包著壓歲錢的利是封也沒有提前準備,并不是全新的,也沒有很好看的封面。

小小的利是封里包著蜷曲著的人民幣,這是奶奶第一年派的利是,有種落寞的味道。

第二年過年派利是,奶奶比較有經驗了,年三十晚,悄悄叫我幫忙。她拿出錢袋和準備好的利是封,讓我挑些新的紙幣放進利是封里,她在旁邊給我數數:孫子7個,每個要包x元,親戚家孩子先準備30個,每個x元,不夠再補...包好之后幫我分開來,不要搞錯了。

第二天派利是的時候奶奶沒再提起爺爺,只是在照完全家福的時候,奶奶悠悠說了一句:你爺爺在的話都有81歲了,眼睛有點紅。

第三年、第四年...奶奶派利是越來越熟練了,開始有點享受過年派利是的感覺了,有一年除了給孫輩派紅包,甚至還給兒子、媳婦們派利是。還是會在過年時候提起爺爺,只是沒有那么傷感和落寞,偶爾說起爺爺的小趣事,有時是說起他們以前過年吃什么,憶苦思甜。

奶奶已經習慣她來派利是了,習慣爺爺不在了的日子,仍舊會懷念,只是清楚和接受了有些事已經永遠過去這個事實。

心理研究都說21天可以形成一個習慣,奶奶在和爺爺結婚后的四五十年里,早已形成不派利是的習慣,在重新適應自己派利是,自己生活的這幾年里老人家的內心活動不得而知,小輩問她想不想爺爺時,養了幾只雞的奶奶說道:家里不見一只雞都要想幾天,更何況是一個人呢?

可是呀,慢慢地,奶奶也能習慣樂呵呵給小輩派利是,樂呵呵地過一個人的晚年生活,生活總是會繼續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