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結果現在已經出來了。
不可避免的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大三下學期,我在大學的快樂時光,已經快要進入倒計時階段了。
每個人都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思索著自己該何去何從。
新學期開始,我能明顯感受到班上的氣氛一下子變了。考研的,要工作的,每個人都很忙,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路要走。
今天要說的是一個關于【保研】的故事。
這次的采訪者是我的直系學姐。
非常非常優秀。
大學的履歷十分漂亮。
六次特等獎學金。
數學建模美賽國際二等獎。
本科期間發表三篇論文,一篇核心,兩篇C刊。
最后她被保研到【武漢大學】。
從她身上,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其一就是非常謙遜。她是那種學習的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水平不夠高的【終身學習者】。
采訪的時候我說:
“學姐,我覺得你很棒,可以采訪一下你嗎?”
“雖然我覺得自己并沒有很棒,但是能夠幫到學妹我也很樂意。”
“學霸總是這樣謙虛嗎?”
她一本正經的反駁我:
“首先我不算學霸,其次這也不是謙虛,只能說客觀的自我認知。”
我想,在她自己的認知里,她很清楚自己的水準,也很清楚自己的付出和回報,所以便能坦然的面對這種被稱作“學霸”的調侃吧。
其二便是清醒。在一次聊天中她提到自己有經常反省的習慣。時常剖析自己的內心,問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哪個方向,這令她活的清醒且從容,不管干什么都游刃有余。
可以說一說你的現狀嗎?
A :相比之前的三年肯定要輕松很多,一是課程比較少,二來壓力相對小一點。除了應對基本課程,剩下的時間基本上是自己的。因為要繼續讀研,所以學習重心偏向于學術學習方面,我認為在保研后的階段找準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以及培養一些基本的研究素養是比較重要的,比如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
當然我也趁著這段時間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我報了個吉他班,每周兩節課。我把這稱為“不可多得的安逸時光”。因為一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壓力肯定比本科大。更不要提之后的工作階段。
所以還是要好好規劃好保研后的生活。畢竟過分安逸也不利于之后的高強度學習。
我的保研過程不算很順利,但是也沒有太讓我焦慮。因為六級分太低的原因我也被一些高校拒絕。這就是我大學不注重英語學習的后果。所以告誡大家,一定要好好學英語。但是最后的結果我也算比較滿意了。當然更多的機會,也代表著更大的挑戰。保研是途徑,而不是目的。
在大學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和之前的求學階段有什么最大的區別?
A :我這三年的學習生活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忙”。和之前的求學階段最大的區別是“雖然忙但是快樂”。我每天忙于專業學習、社團活動、朋友聚會、團隊比賽,很充實,也很快樂。
我沒有固定的飯友,基本上是一個人。但是奇怪的是,我從未覺得孤獨。幸運的是也交到了一兩個很貼心的朋友。
我覺得首先要認識到一點,大學和中學是不同的概念,大學是一個亞社會。
成績不再是衡量你個人素質的唯一標準。
你在大學感觸最深的是什么方面?
A :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才能變得優秀。
與比你優秀的人交往能夠督促你不斷進步。雖然有些人的動力完完全全是內在的,但是這種比較少。更多的是外在的刺激讓你可以摒除你固有的惰性,你的【格局】和【眼界】也因為優秀的人的引導而獲得提高。
我們學的并不是別人的成功學,因為成功不可復制,我們要培養的是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因為優秀一時很容易,優秀一世卻很難。
覺得自己在哪方面進步最大?
A :自我調節能力有所提高。現在我遇到問題會習慣性地去尋找解決方案,不抱怨,不悔恨。不沉溺順境,不畏懼逆境。及時地調節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狀態是非常關鍵的。我認為相比于學習能力或者社交能力,自我調節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有對未來的規劃嗎?是什么?
A :短期規劃是研究期間多出成果,加強英語學習。
你有過迷茫的時刻嗎?是怎樣克服的?
A :對于我來說最迷茫的時間是準備保研的那段時間,要搜集的信息太多,壓力也比較大。然后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大概兩周,我就冷靜了下來。
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你現在需要做什么?”,“你現在已經做了什么?”,“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然后慢慢地就有了清晰的思路。
對迷茫的大學生們有什么建議?
A :我很喜歡一句話:“你現在走的每一步路,都藏著你未來的樣子。”
大多數的迷茫都是來源于對現階段的不滿意和對未來的不確定。
能夠讓你在初入大學不迷茫的一個法寶就是“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我喜歡做什么?我的能力能做到什么?我四年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是主攻學術還是技術還是實踐?通過這種定位來規劃你四年的學習工作。然后你就會發現,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明確的學習規劃和學習目標是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