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 東野圭吾 的書,被多少人在狀態秀了秀,自己也難得平靜下來看了幾個故事,就忍不住想要先說幾句,真的怕看完了,就一無所獲。之前看了,一篇文章,大概是說讀書不求量,求的是質。你讀完一本書如果都說不出一二百字的感想,要么就是你讀了一本不值得讀的書,無法得到共鳴;要么是你根本就沒有讀進去,只是讀了而讀了。so~共鳴的時候先寫下來,不然就像《第三方城市》走了,就沒有了。
其實我之前居然也看過作者的《嫌疑人 X的獻身》,是一部懸疑作。我說這人干嘛的,寫的這么亂。后來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來作者是一個豐富的人,嘗試著不同的風格,這不是也是自己追求的,嘗試不同的風格。人在一條路上走得太舊,其實已經死了,只是還沒有埋葬身體。是否能過出第二生,第三生…就全看自己的造化了。
1
當看完第一個故事時,感覺這樣的手法并不高明,估計是我對時空感并沒有什么排斥,反而有種期待感。就是講述了3個無業游民小孩,在無意中走得一件荒廢的雜貨店,在當初雜志上了解到這是一家解憂雜貨店,即晚上門縫投信,早上牛奶箱回信。收到了一封過去30多年的信,然而回了信,幾分鐘收到了回信,而后發覺屋內的時間比外面慢。但就是這樣一來一回,解決了奧運會備賽女和晚期男的煩惱——是該陪男朋友還是該繼續參賽。最后也得出,是女孩子早就有逃避的想法,男友看穿之后,為了不讓女子這么多年來的努力白費,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遺憾,而后得了絕癥也支持著女友。雖然沒能參賽,但是也沒留下遺憾。
2
第二故事,講一個音樂藝人,放棄學業,放棄祖傳三代的鮮魚店,追求音樂夢。一致以為頑固的父親,但是真正讓自己最求夢想的人,或許父親當初也有夢想,沒能堅持下來,留有遺憾,才會說出那種話。沒有真正的去留下一絲痕跡,你會為未來生活的不滿,尋找借口,說是為了照顧父親,為了家庭。父親希望孩子能夠拼夠全力,至少證明自己當初努力。
其實前兩個故事,有著一種味道,就是堅持自己夢想,不要留有遺憾,更不要尋找借口。
3
這個故事講述了解憂雜貨店的主人,主人在失去愛妻之后,真正找回生命意義的就是替人解憂,哪怕別人惡作劇也會很認真的回答,最后得到了尊重,也沒有人繼續惡作劇。但是隨著煩惱的等級上升——一個咨詢的女子自殺,主人背負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會愧疚于自己的解答沒有幫助到別人,自責是不是害了他人。承受不住的時候,終于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是心里的想法,一直都沒有改變,解憂雜貨店已經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分。33年后的3個孩子在解憂雜貨店再收信一天的時候,收到33年前的信,然后寫了回信;33年前的主人,收到33年后,在臨終前,解開了自己愧疚——女子不是自殺,而真的是意外,安然去世。也讓我看到了大和民族之間,男人的約定的意義。這一節,我也不知道,在文學的手法叫什么?把前面三個故事串起來,有總領全文的作用,還是什么,還是希望大家能給出答案?對,我在咨詢看文的你。
書還沒有看完,還是看出來有趣,這也是第一次如此主動的寫了讀后感,看來書還是不錯的,我已經感受到了口水沫子。
每個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拿捏不定,就想咨詢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不同的事跟想說的那個人,或許在咨詢別人的時候,我們心中就有一個答案了,只是各種因素搖擺不定,有時候在咨詢中,可能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覺得更加煩惱或者也會豁然開朗,原來還可以這樣做;可能跟自己想要的方向一樣,就更加堅定的做出選擇。從上面3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沒有接受解憂人的建議,但是都覺的做出了最好的選擇。我認為大多數情況,人的內心都已經有一個答案,只是想找一個認真的人傾聽自己,讓自己感覺到有一絲存在感,畢竟在外面漂泊的人,存在感比較低?;蛟S也有安心神馬的,讓自己有勇氣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
4 5 6?
看完了 解憂雜貨店 你說像這個作者的手法 就是先寫1 2個單一的故事,最后在逐一的串起來,慢慢的形成個圈,有種感覺就是看著后面的,但是又復習著前面的。最后實現33年前的解憂人為33年后的解憂人解憂空白信??梢哉f又平淡但是有奇妙。
其實把故事,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并沒有什么新意,但是作者這樣的手法,可以算是高招吧。最后對一封無字天書,也就解救了三個年輕人。
作者的另一個意圖,難道是要表述丸光園和解憂雜貨店這對情人,被當初的地主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越讀書,越孤獨;越孤獨,越讀書。
在這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就是靠閱讀來豐富自己的時間,當然最好還是有好友一起出去嗨,嗨,(????)??嗨...外在內在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