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思考方法的不同,正是高手和普通人的本質區別。高手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這篇清單,拆解頂級高手的思考方法,供你學習踐行。
1. 為了找到頂級高手的思考秘訣,我研究了許多世界知名的頂級高手,有兩位極具代表性。一位是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他提出了“跨學科學習”的多元思維模型;另一位是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公認的“第一性原理”的最佳實踐者。
2. “思維模型”就是我們大腦中已經固化的“套路”和“慣性”。人類的日常決策中,僅有1%的理性決策。剩下的,多半是被自己的慣性所綁架的直覺。
3. 能否拋開直覺,提純出現象背后的本質,是普通人和頂級高手的區別。普通人做事跟著感覺走,只看表面現象,靠的是不經反省的慣性動作;而頂級高手則有更強的抽象能力,把時間用在研究規律上,不斷矯正自己的思維模型。
4. 判斷思維模型好壞的標準是:它是否符合實際,能否在現實中得到證明或證偽。那些聲稱適用于一切情況、不能證偽的,一定是壞的思維模型,建議直接棄用。事實上,要經常審視每個思維模型成立的前提,一旦前提有變,這個曾經科學的模型,也一定要跟著修正或棄用。
5. 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型,要從“第一性原理”開始。“第一性原理”的概念,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認為:每個系統,在剝離了具體的表象之后,都存在著一個不能被刪除或違反的邏輯基點,這是整個系統存在的前提,也就是“第一性原理”。
6. 深度思考,找到這個決定系統的“第一性原理”,通常就能找到終極的解決方案。“第一性原理”最著名的應用者埃隆·馬斯克,他繞過之前所有做電動車的人所謂的“行規”和“經驗”,只思考在物理學理論上是否可行,極大地降低了特斯拉汽車電池的成本,創造出了新一代的電動車。
7. 跨學科學習,是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型的另一個工具。比如,同時學習數學、物理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單獨的某一細分領域的學習,會將人的思維和視野困在狹小的空間里。而各個領域間理論相互碰撞、相互修正,經常會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得到“好上加好”的效應。
8. 當人能通過跨學科學習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時,他們會取得巨大的成功。比如,每個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取得商業成功時,都得到了自己的方法論: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索羅斯的“反身性”哲學、喬布斯的“簡潔”原則、貝佐斯的“自組織”理論,無不如此。
9. 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識。在一個落后的思維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算是低水平的重復,而不是有效學習。
10. 好的思維模型,讓你戴上一副新的“認知眼鏡”,直接透過紛雜的信息,看到事物背后的道理,這才是有效學習,也是高水平思考和正確決策的前提。
11. “刻意練習”,是把新的思維模型內置到大腦的唯一途徑。“聽過很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往往不是道理的問題,而是沒有通過刻意練習,把道理變成你的“潛意識”。
12. 最后,請保持普遍懷疑的精神,默認所有知識都是錯的,包括這篇清單。然后帶著這個懷疑精神,繼續前行。
這篇清單,只想做到一件事:
幫助這個時代最有上進心的年輕人,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早日成為頂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