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歷史的長老,智慧的使者;它傳播了知識、積淀了文化,啟悟了智慧;也容納了崢嶸歲月、滄海桑田的變遷與無限的情緒。
閱讀 ,是一條漫長的路:
有人嘔心瀝血,卻終無所獲,有人講求方法,終成大器;
有人埋頭苦干,卻只是死啃的書蟲,有人如水得水,深得讀書三味;
有人身陷其中苦不堪言,有人善于駕馭樂在其中;
有人滿面塵土步履蹣跚,有人意氣風發走得灑脫。
西諺說:“愚笨的人,熬過痛苦,忘卻經驗;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換取經驗;聰明的人,借他人經驗以自用。”循著先行者的腳印前進,我們可以走得更穩;悟透眾多智者的胸藏韜略,我們一定會收獲更豐;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人生的美好景致盡收眼底!
一、白巖松:五類作品的讀法
1、散文(讀它有五忌),時間本來寶貴,慎重選擇:“那些在好幾個地方開專欄的作家,他們的散文我不讀、小女人散文不讀、過分風花雪月的不讀、急就章的不讀、太前衛的不讀。”
2、小說,中長篇最能出彩:“如讀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劉恒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不長的小說卻似乎精品更多。”
3、紀實,應先天下之憂而憂:“讀有些紀實作品,心情總不會很好,與其說是帶著樂趣去讀,不如說是帶著責任去讀。”
4、詩歌,可讀的慢慢沒了
5、傳記,體驗不同人生:“看傳記不是看人的一帆風順,而恰恰是看傳記中的人物在苦難面前是如何走過的,人生最關鍵的幾步又是如何定奪的。”在優秀的人物傳記中,我們會讀到一種人生觀,一種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這正是開卷有益之處。
二、賈平凹:觸一通三,敢于碰硬
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著自己靜心地讀書。他認為讀書面不可狹窄,文學、政治、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對重點書他堅持多遍閱讀,先欣賞,次吟味,再研究,然后方有得有悟。
賈平凹讀書的一個特點是敢啃硬的。像做任何事情一樣,讀書也會常常遇到攔路虎。在“攔路虎”面前是進還是退,這是讀書舶否獲得成效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馬英九:今日功課今日畢
“此生理想,近期計劃,今日功課今日畢”,這是馬英九父親予子女的座右銘,諄諄告誡他們行事的輕重緩急與為學準則。馬英九把這個座右銘擱在案頭,時時提醒自己為學要細水長流;若長驅直入,求一時之快,到頭來仍徒勞無功。只有時時回顧,在鞏固基礎之上加強新知,才有匯集支流,涓涓成河的時候。
四、林清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林清玄寫作的要訣有二:“一是行萬里路,二是讀萬卷書。”林清玄認為寫作能力可以由后天訓練而來。他在寫作之妝用散文寫日記,字數由少而多,漸漸固定一天三千字左右,十幾年來一直如此。積累多年的創作經驗,林清玄認為作家不應只在文字雕琢上下功夫,應以思想家自我期許;人生境界沒有終點,一山比一山高,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又是一村。通過廣泛閱讀,體察人生,為創作扣供源源不竭的養分。
五、劉墉:把人腦當電腦
“大時間做大事,小時間做小事,或是集中零碎時間完成大事,達到‘一時多用’的效果”。劉墉讀書很有一套。背不下來的東西,就摘要寫在書頁邊上,念書前先快速翻閱一遍,多看幾遍自然就記住了;或是制成小卡片,隨時取出補習,在腦中留下印象,比死背強記效果更好。這種改“正面沖突”為“消耗戰”的戰術,讓他贏得了“電腦”的稱號。
六、余秋雨:把閱讀當做人生大事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乎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盡早把閱讀當做一件人生大事。
七、馮驥才:多讀、勤讀、讀通、讀熟
“讀書,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類歷史上最杰出的先賢智者相交!”
八、丁肇中:時時保持探究學問的心
獨立思考、追根究底和求精求實,是丁肇中讀書堅持的方法與態度。
九、張五常:給學生的四點建議
“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
1、以理解代替記憶: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種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并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
2、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
3、問比答重要: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臉皮厚!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4、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大意(第一讀就是快讀,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章究竟是關于什么問題。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細節(就是慢讀,務求明白內容。在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做問號)、重點(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
十、李敖:有所為而讀
1、李敖說他看書第一重點是只跳看一遍。“所謂跳看,是每頁的重點讓它跳出來給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讀,也不是所謂連讀。”“跳看”的兩個基礎:一是對相關問題已具備相當認識,才能有拔云見月,輕易找出重點;二是帶有目的去讀,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尋索重點。“跳看”只適用于查閱資料,不能用于文學欣賞。
十一、李澤厚:讀書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讀書學習有兩個方面,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知識不過是材料,培養能力比積累知識更重要。所謂能力,一是判斷的能力;二是選擇的能力。要提高能力,知識應該廣博一點,知識領域應該寬泛一點。
十二、余光中:讀書就像交朋友
一個會讀書的人,一定學諳“精讀”與“略讀”之道,知道緩急輕重,學習規律與效率相輔相成。余光中用交友來形容讀書,讀書是交友的延長,沒有時空的阻礙,并且可以自由選擇朋友類型。知識有新舊多寡的分別,而智慧卻不分新舊,一本富涵智慧哲理的好書,無論年代的早晚,都值得一再精讀,如同知交好友一般。
十三、李政道:推想式讀書法
李政道讀書方法與眾不同,從青年時代起就形成了獨特的推想式讀書法。他讀書時往往先看開頭和結尾,然后認真推想這中間是怎么過來的,最后再看書是怎么寫的。他認為,只有在讀書中經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才能消化“別人”,讀出“自己”。他稱這種推想式讀書法為“推讀法”。
十四、陳香梅:寫得越多,印象越深刻
“讀過的佳文佳句,她也會抄下來一背再背,充分咀嚼,轉化成為寫作的養分。”她認為閱讀史書可以培養普判斷力,鑒往知來,不被政客無韜凂蔽;讀文藝書可以培養氣度,免于俗氣。只有將人生體驗與知識緊密結合,以虛心的態度不斷學習,才能完成美好人生。
十五、黃永玉:看書忌虛榮
黃老先生對自己的人生曾有這樣的“總結”:“如果說我一生有什么收獲和心得的話,那么就是:一,碰到許許多多的好人;二,在顛沛的生活中一直靠書本支持信念。”只有“無為”的讀書方法,反而更能叫讀書的人自然成長,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書本的知識就滲透在你的骨骼和血液里。”而不是為了虛榮,書架上的書只是一種裝飾,一種炫耀。
十六、楊振宇:“滲透性”和“按部就班”
他認為,知識是相互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鉆研究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如果嵌接上不熟悉的新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可能得到意外的發現。
十七、秦牧:“牛嚼鯨吞”法
談到精讀的方法和要求時,秦牧具體地指出:要盡量地慢慢讀,一面讀一面回憶和溫習,努力聯系已學過的舊知識去探尋和獲得新知,而且要不厭其煩,反復地讀,或作筆記,或背其要點。即要俯而坊,也要仰而思,做到熟讀精思,力求真正消化,有所收獲,如同“牛嚼”或“反芻”一樣。
十八、唐韜:博覽群籍,讀破
他的讀書方法是“博覽群籍,讀破一卷”,即在廣泛瀏覽的基礎上,選一兩種重要專業書反覆閱讀,使博與專結起來。
十九、孫犁:擇其善而從
孫犁的三不讀,一是言不實者不讀;二是,常有理者不讀;三是,文學托姐們的文章不可讀。
二十、李國鼎:奉行“空罐哲學”的理念
“他說,只有經常保持清明謙虛的心,才能源源不斷注入新水;時時持有虛懷若谷的求知欲,才能鞭策自身汲取新知;自滿而停止學習的心靈,正是....”
二十一、華羅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讀書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華羅庚提倡讀書多做筆記,多做習題。通過多做筆記,多做習題,就把薄書讀成了厚書,因為有了大量的訓練,就對書中的基本原理、論證核心逐步有了深刻了解,將其提煉出后,其余部分都是融會貫通的結果了,而基本原理、論證核心是不多的,所以又把厚書讀成了薄書。
二十二、蔣經國:以領悟學理,懂應用實行為目標
如果常常翻閱,時間久了,文章自然大為進步。經國先生三十歲后讀書不求強記,以領悟學理、應用實行為主要目標。他認為即使記憶為逐漸衰退,只要持之以恒,不間斷求知,不貪多求快,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二十三、傅雷:做人第一,讀書第二
《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在海外學藝的兒子,它記載了父輩對兒輩的精神上的家訓。他把讀書與做人,讀書與藝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希望兒子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二十四、廖沫沙:邊與邊讀
廖沫沙認為好的讀書方法,可以加快青年人自學成才的進程。“讀書破萬卷,自學必成才。”過去,讀到什么寫什么;后來便改成了要寫什么,就去讀什么、學什么。過去是先學后做,后來是一邊寫作,一邊讀書。
二十五、藏克家:心中要有個評價標準
藏克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或偏愛的作家和書籍。“無論多偉大的作家,也并非字字珠璣。”他提出一個讀書方法:“我們讀古,尊敬古人,但不應迷信古人。應該心中有個自己的評價標準,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