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練習,形成肌肉記憶,是學習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僅僅是大量的重復練習,就一定能夠得到理想的練習結果,達到完美的練習目標嗎?顯然沒有這么簡單。
小孩子學習樂器時必須經過長期大量的重復練習,就從練琴這件事來分析重復練習的問題。
很多孩子練琴時,喜歡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樂曲,尤其喜歡演奏完整地演奏樂曲,或者完整地演奏某個段落。這種練法可以將樂曲或段落再現出來,從而給練習者一個心理激勵“我能夠演奏這個作品了!”這種練法固然很過癮,可以帶來有益的心理暗示,練習者可以從中獲得不少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種練習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已經練會的部分,經過一遍又一遍的強化,越來越熟練。
但是任何一首全新的作品對練習的孩子來說,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片段或者部分是有一定難度的,是不能輕易掌握的。這些部分在練習時非常容易出錯,每將樂曲過一遍,這些困難片段也就過了一遍。
將樂曲練習一遍,困難片段也才只練了一遍,這個練習的量對于困難片段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比如一首樂曲完整演奏一遍需要1分鐘,如果每天用30分鐘來練習這首樂曲的話,困難片段才練了30遍。對于已經掌握了的內容,30遍的練習足以強化肌肉記憶。但對于還沒有掌握的困難片段而言,每天30遍的練習量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
如果這首樂曲的困難片段占全曲的20%,專門練習困難片段,練一遍需要1/5分鐘,也就是說每分鐘可以練5遍。用每天練習的這30分鐘專門去攻困難片段,可以練習150遍。
你看,每天的總練習時間不變,改變練習策略,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最需要大量時間來重復強化練習的困難片段,練習的量居然可以擴大五倍!以前五天練會的內容現在一天就可以練會了。所以,重復練習應該合理安排練習內容,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最需要大量時間重復強化練習的部分去,不要在已經掌握的部分花費過多時間。
另外,完整練習全曲時,由于困難片段的存在,每一次都不能痛痛快快地“過癮”,一遇到困難片段,要么磕磕絆絆地闖過去,這些片段不是出錯就是亂七八糟;要么放慢速度,雖然不出錯,但樂曲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如果只是放慢速度練習,樂曲整體性不好,造成的危害還不是很嚴重。但大多數孩子喜歡那種“硬著頭皮闖過去”的“過癮”式練習方法,這樣的方法勢必要從困難片段那里“沖”過去。“沖”過去就不可能做到仔細認真,嚴格規范。磕磕絆絆、錯誤百出是常態。
人的大腦和肌肉的記憶可不會分辨好壞,只要是重復和強化練習的東西它一定會記住。困難片段本來就容易出錯,如果用“沖”過去的練法,每次遇到困難片段時幾乎都是出錯的,經過大量的重復練習,這種錯誤就會形成牢固的肌肉記憶,要想改掉非常困難。
所以練習時應該給困難片段留出比較多的時間,專門練習。練習時一定要在能夠不出錯的速度下進行,即使練得很慢,但每次練習都是正確的,給大腦和肌肉提供的是正確的信號刺激,大量練習后,記住的也就是正確的信息了。
練琴如此,其他許多需要大量重復練習以形成肌肉記憶的項目都是如此。第一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安排大部分時間練習困難片段,用同樣多的時間,將困難片段練習更多的次數;第二要強化正確記憶,每次練習都要力求正確,大量重復練習才能越練越好,如果每次強化練習的都是錯誤的,那越練越糟糕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