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音樂給我無邊的想象力。愛因斯坦作過一番總結:“音樂和物理研究起源不同,目標卻一致,就是追求表達未知。它們方式不同,但相互補充,在這個充斥人造形象的世界中尋找避難所。這個避難所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公式:我們在那里賓至如歸,并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安定。”
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說過一句很奇怪的話:現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這話啥意思?
很多人都以為藝術史就是風格、流派,而貢布里希說:不對,藝術史其實是一代代的藝術家解決他們面對的一個個具體問題堆出來的 ,風格、精神那都是事后總結出來的。比如說,荷蘭繪畫之所以有強烈的世俗傾向,是因為宗教改革之后,畫家已經接不到宗教題材的訂 單了。
? 你看,具體的有創造力的人面對具體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再匯成河流,最后被總結成精神和原則,這才是世界變化的真實過程。解 決具體問題才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動力吧。
中午小睡了一會兒,起來后看了村上的新書《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后音樂時光》,上次讀村上的書還是八九年前的《海邊的卡夫卡》,總覺得他寫小說綺麗詭艷又悶騷,但寫散文雜文卻淡定從容和小優雅。
剛才竟然看到我的朋友在微信里也在分享推薦這本書。他說:這是村上跟指揮家小澤征爾搞了一本侃山錄,從馬勒講到巴托克,除了明顯的有點賣弄音樂,我們能學到的是藝術形式間意味貫通,你要是會畫畫,再用在音樂、烹調、活動創意中,體悟會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