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同事辭職了,她隨家屬去了人才濟濟的大城市,告別了以往無休止的夜班,遠離了醫患關系復雜的環境。再也不用一上班就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再也不必在休息時看到科室電話就蒙圈。她,從此開啟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同事是一個性格隨和、為人熱情且沒有心計的人,她的離開我們有諸多的不舍。過年回來,她去了科室,再次見到她,感覺此以往精神狀態好了很多,臉色也比以前紅潤了,渾身上下透著難得的輕松與自在。
她的出現,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飽受了心里摧殘。元宵節將至的時候,她還休息在家。因為她去的是一個學校的醫務室,她的假期是隨著學生的假期而流動的。暑假、寒假、法定節假日都能享受得到,從此以后,她也知道了周末這個詞代表的意義,從此之后,她也能夠在法定的節假日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而這些,我們只有渴望的份。
閑談之中,一位醫生說:唉,咱這一輩子不可能再有這樣的待遇了,還是老老實實的做好自己吧。
另一位醫生附和道:這一年得有多少天在休息啊,單兩個長的假期加起來都多少天了。
可以聽的出來,言談之中,滿滿的全是羨慕。
同事說:過年的時候,如果你們誰有事,我可以替你們上班。
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三年在校的專業知識培訓,十幾年工作的臨床經驗,到了真正把它拋到一邊,再也沒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心里多少還是會有那么一點兒不舍,會有那么一點兒失落。人都是念舊的,人活的有時候也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也曾不切實際的幻想過,假如讓自己重新來過,工作在一個機關單位,朝九晚五,按點上班,到點下班,那該多好。是啊,該多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時候一定也有那時候的煩惱,那時候也一定會有自己不愿面對的現實,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不容忽視的人際關系。凡事都要辯證的去看,有句話叫做: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了這行,就把它一做到底,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唯有欣然接受,怎樣都是生活,何不愉快面對。更何況,現在從事的職業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在心底還是會有那么一點點的自豪與驕傲時常在涌動。
試想,假如我不工作在一線,又怎么能有如此深的感觸及經歷,怎樣能寫出有靈性的文章?要知道,一切素材來源于生活。不經歷,就沒有自己的觀點,不深入,就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不專業,就不能以一個醫護人員的身份去描述這一切。
試想,假如我不在一線工作,我所有經過實踐沉淀下來的知識,我曾經經過多少努力,甚至沒白天沒黑夜換來的專業證書,都將成為擺設,也永遠名副其實的成為了一張白紙,它所詮釋的存在過的經歷,也將永久成為了過去。
假如我不在一線工作,沒有夜班工作的艱辛與坎坷,就不會看到這個城市凌晨三點的魅力,不會有上班路上看到滿天星光在浩瀚宇宙閃爍的豁然開朗,也不會強烈感覺到,沒有夜班時,能夠毫無牽掛的蜷縮在溫暖被窩看電視劇是一種幸福。
假如我不在一線工作,就看不到生命的脆弱與堅強,就不知道生命可以在剎那間消失,也可以在玩命抵抗、不斷掙扎中繼續生存。不會知道人性在醫院這個特殊環境下的弱點,也不會明白親情的偉大。假如我看不到這一切,就不會珍惜現在的健康,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貴。
我們羨慕同事的華麗轉身,為她的大好前程祝福叫好,為她能夠脫離這個復雜的環境感到欣慰,為她能夠一生能夠體驗兩種不同性質的職業感到幸運。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處于體制內的我們的明天,看到醫療環境美好的前景,看到因我們付出努力而康復出院的患者,看到因處于這個環境而不斷成長、不斷得到鍛煉的自己,讓我們懷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肯定自己的存在,勇敢接受生活賦予的每一次挑戰。